番外 历史迷雾之阴夺宫人子(2 / 2)

周贵妃也笑了:“母后,果然是臣媳连累您了!”

朱见深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传闻的真正内因。如今自己的母妃因为母凭子贵而被封为贵妃,又深得皇祖母垂爱,在后宫之中的声望与威信显然超过了父皇的元配钱皇后。钱皇后担心她自己会得到与胡善祥相同的命运,这才想办法离间构陷皇太后的。

如此一举数得,一方面离间了太后,再者令母妃在宫中失去这柄保护伞,三来还可让父皇明白,母以子贵廢后而立宠妃的种种害处,这样才能最终保全她自己。

这样阴狠的心机,朱见深实在不齿,遂说道:“皇祖母,既然钱母后如此诽谤于您,又离间父皇与您的恩情,为何不召父皇言明事实,重重处置于她?”

孙太后目光悠远,淡然说道:“孙儿啊,这世上的事,并不是对的就要奖,错的就要罚。很多时候不得不混沌处之。那钱氏,心胸不大、心计不少。只是这些年来,伴在你父皇身边,也算尽心。如此种种,只为自保,也掀起不了多大的风浪来,如果此时哀家召你父皇前来言明真相,一则,恐有越描越黑之嫌;二则,也令你父皇为难,若是废了她,必竟是患难夫妻,有累圣德。罢了,罢了,随她去吧!”

朱见深点了点头,面上微微踌躇了片刻,仿佛最终释然。他走上前去紧挨着孙太后坐下,像儿时那样倚在她的怀里,像在撒娇,可是偏偏神情却十分凝重,他低声呢喃着:“皇祖母,您会永远守在我身边的,对吗?”

孙太后搂紧怀中的英俊少年,目光有些悠远,唇边浮起淡淡的笑容,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天顺六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在仁寿宫清心斋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三岁。

同年十一月初三,孙太后袱葬景陵,与宣宗皇帝朱瞻基实现了生则同眠、死后同穴的誓言,也成就了这段真实记载于大明史册中感人至深的帝后情缘。

历史上关于大明宣宗皇后孙氏的记载。

孙氏,山东邹平人,幼有美名。父孙忠,永城主薄,母董夫人,兄孙继宗。

永乐八年(1410年)经仁宗后张氏之母彭城伯夫人推荐,孙氏初入东宫专侍皇长孙朱瞻基,青梅之恋自此而始。

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皇帝朱棣下旨册封山东济宁胡善祥为皇太孙纪,孙氏则只被册封为嫔入皇太孙府以妾侍朱瞻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皇帝驾崩,洪熙帝朱高炽即位,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子,胡善祥为太子妃,孙氏为太子嫔。

洪熙元年(1425年)洪熙帝崩,朱瞻基由太子即皇帝位,改元宣德,册孙氏为贵妃,并破格颁给金宝。孙贵妃则成为大明朝第一位既有金册又有金宝与皇后比肩的贵妃。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孙贵妃生宣宗皇长子朱祁镇。时隔八天,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称贺,奏请立为皇太子。

宣德三年(1428)正月十五,未及百天的朱祁镇被宣宗皇帝朱瞻基册立为皇太子。

宣德三年(1428)二月,宣宗皇帝下旨废胡皇后,命其退居长安宫。三月初一,册封皇太子生母孙贵妃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宣宗皇帝病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正月初十,孙皇后嫡子朱祁镇即位为明英宗,改元正统,尊其为皇太后。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御驾亲征的明英宗被瓦剌军生俘。孙太后审时度势命英宗的异母弟—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由监国而即位。此为代宗皇帝,改元景泰,上孙氏尊号为“上圣皇太后”。

景泰八年(1457)正月,被代宗朱祁钰一直幽居于南宫的“太上皇”英宗朱祁镇,在孙太后的暗助下复辟成功。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为孙太后上尊号“圣烈慈寿皇太后”,首开明朝宫闱徽号之先例。

天顺六年(1462)九月,孙太后寿终,上尊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同年十一月与宣德帝合葬景陵。

从八岁入宫至六十三岁寿终正寝,这位来自山东邹平的寒门女子在大明后宫中沉浮近六十年。她身侍六帝,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目睹永乐盛世,亲历仁宣之治,驾驭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及景泰年间的“夺门之变”,开创了大明皇后不干政却功在社稷的旷世传奇,也缔造了一段隐于史册又令人津津乐道的帝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