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先遣连(2 / 2)

理想年代 光景 1811 字 2个月前

新疆兵团司令员井勿幕和其他前来送行的部队长官,勉励先遣连指战员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西藏高原!

先遣连的指战员们不断振臂高呼:

“誓死完成李大帅交给的任务!”

“不怕艰难险阻,光复西藏!”

“一定把列强势力赶出西藏!”

“保衞祖国边疆!”

……

在一片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林丹率领的光复阿里的英雄分队,高举红旗,扬鞭跃马,踏上进军西藏的征途。

进藏先遣连配有179匹战马、35匹峰骆驼。三个排每人一支步枪,每班一挺轻机枪。第四个排是机炮排,装备有6门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两挺重机枪。

这些武器虽然简单,在以后的进军途中却极少被使用,因为他们面对的并非操枪之敌。事实上,在建立第一个据点后,机炮排和大多数重武器都被留在这裏:携带它们行军已经是很大的挑战。

先遣连自和田地区的于田县普鲁村出发。由于开始与运输队同行,行军速度并不快。

从新疆到西藏阿里,中间隔着千里迢迢,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没有公路,就连羊小道也没有。进入昆仑山区,眼前呈现出一座座插入云际的雪山,一条条深不见底的湍涧,冰峰林立,全连凭一张地图和一块指南针,边侦察,边前进。

他们虽然是在喀什、和田地区驻扎,但他们从来没有进入过高海拔地区。

一字儿拉开三十五匹峰驼,这是后勤处从当地一支很有名的驼队手里买来的三十五峰公驼,其耐力和行走速度都属一流。可驼上坐的,却令林丹直叹气。除过两名向导还有四名后勤兵,剩下的,如果让他林丹亲自挑,怕是一个也挑不上。尤其中间那峰矮驼上坐的,简直就是个绣花枕头!

她就是照顾过他的小护士江如梦。还以为井勿幕就是开个玩笑,想不到真把她安排进了先遣连。林丹对江如月算是有点了解,还算谈得来。据说她是上海随赤十字会来的,不仅护理技术一流,数学也学得非常好,会摆弄很多仪器。井勿幕拿她当宝贝一样介绍给林丹,还再三强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首要的,就是保证江如月的安全。

林丹真是不敢想象,一个如此柔弱的女子,到了昆仑绝域,生命禁区,还有什么安全可言?

先遣连进到了险峻的赛虎拦姆石峡,只见无际的天空只剩下一条青蓝色的带子,仰起帽檐也望不到石峡的顶峰,被洪水搁置下的乱石横七竖八地塞满了峡底,给人们的行进带来很大困难。部队在石峡中走着,有时乱石从头上呼啸而过,他们机敏地牵马躲避;有时遇到山洪迅猛倾泄就只好在悬崖底下过夜。到了石峡的中间,最窄处只能勉强通过一人一骑,简直成了一条石缝。

战士杨生有在通过这条石缝时,一条腿被锋利的山石划破,待衞生员给上药时挤烂的皮肉已经和棉裤粘在一起了。虽然不是和拿枪的敌人作斗争,但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留下了战士们的血迹。

晚风瑟瑟,天空褪去最后一抹红霞,晚霞涂抹过的雪山呈现出一派难得的宁静。

这是夜的开始,白昼与黑夜之间,昆仑有片刻的喘息机会。

林丹不敢让大家休息,必须抢在昆仑发出淫|威前将地帐篷搭建好。

四十多名战士分成三组,一组到附近荆棘丛中拾柴禾。一组抢挖地窝子。另一组是炊事班,紧着在营地搭帐蓬,支锅架。

长途跋涉,这是进入昆仑雪域的第一顿饭,应该吃得有纪念意义。谁知炉灶刚架起来,第一把柴禾点燃时,嚣叫的西北风便到了。这风,来得没一点征兆,刚才四野还静处处的,雪粒子扬起来,都能垂直地落下,转眼,西北风卷着雪尘,怒吼而来。已经习惯昆仑多变的天气的战士们并不显慌,而是习惯性地竖起衣领,缩起脖子,弓身往背风处抢放东西。

林丹一共带的峰驼,马匹驮的,是司令部给的资料还有仪器。进入昆仑前,师长刘振海再次将他叫去,给他讲了这次出征的任务和重要性。

这裏,可是被成为生命禁区!

此次他们进入藏北,就是要将新疆通往藏北的重要地形图测绘出来,彻底征服生命禁区,是兵团司令部确立的第一个战略目标,眼下入藏大军将要全部开进藏北,掌握第一手地形地质资料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在雪域昆仑踏出一条路来,这是何等的壮举?在西域的洋鬼子探险队来来去去,但是还没有一直探险队完成这个壮举!

林丹仰望雪山,风还在吼,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