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朝气蓬勃(2 / 2)

理想年代 光景 1819 字 2个月前

几位同盟会的女士都看着,这位看起来非常大男子主义的年轻军人,竟然说出这样睿智,而又尊重女性的话。在这个时代,可是很少见的。

李想露出一个迷人的微笑:“我相信,女人能顶半边天!”

汪精衞偷偷看了一眼新婚妻子,果然也是一副雀跃的样子。

“这位是槟榔屿华领吴世荣。”

“你好!”

“泗水事件之后,在孙中山的赞许与支持下,吴世荣、庄啸园、王少文、白频洲、徐瑞霖等南洋华侨和新加坡归侨吴荫培、谢碧田等发起,在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的华侨社团组织——南洋华侨联合会。发动舆论声势,争取事件的早日解决。”

南洋华侨联合会后改为华侨联合会,大会通过的章程规定,其宗旨是:“本会对于祖国,则代表华侨、协助实业政治之进行,对于华侨,则联络各界共谋保护之方法”并“联络海外团体,互通声气,以坚华侨向内之心”,“联合国外华侨,共同一致协助祖国政治经济外交之活动。”

“这一招妙!”李想拍掌笑道:“当年海外华工受虐情形不断曝光,秘鲁成为世界舆论众矢之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也不得不向李鸿章妥协。这一招,有操作的可行性。白种人自诩为文明世界,还是很看重这些面子的。你们有什么出版物作为宣传阵地?”

吴世荣笑道:“华侨联合会刚刚出版了国内第一份研究和宣传华侨的月刊《华侨杂志》,比起李大帅的《人民日报》和《环球军事杂志》发行量差远了,回头我让人送一份来。”

李想小小的得意了一把:“唔,吴世荣先生是会长?”

吴世荣连连摇头:“大会鉴于兆铭兄在南洋的声望,被选任名誉会长,我任副会长而已,负责全面领导工作。”

李想看了一眼汪精衞,想不到汪精衞挂名的牌子还真多,又问道:“南洋现在有多少分支机构?”

吴世荣道:“我们早大帅先回南洋一步,在新马一带已经先后组建了29个华侨分会。”

李想点点头,工作效率很快。

“世荣兄这次在上海还顺便成立贸易机构‘上海荣公司’。”汪精衞笑道,“世荣兄和李帅这一点非常一致,不但热心社会活动与慈善活动,而且在商务实业方面也有专长,世荣兄常说,中国欲富强,不外‘才’与‘财’二字。才出自教育,而财必从商业、矿业取得。因此,世荣兄成立的‘上海荣公司’,致力办理民国政府采办事业,据知,公司开业当日,爪哇各端口来糖每月到上海数七、八万担。”

“比起李帅旗下的新华财团,那就是小巫见大巫。”吴世荣一阵谦虚。“我那个,都是小生意。”

谈起经济,李想兴趣高涨,侃侃而谈:“国民经济的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工业是一个拳头,商业是一个拳头,农业是屁股。”

这个比喻俗得掉渣,但所有人都觉得有理。

“李大帅不愧是马上能治军,下马能治国,笑傲江湖还是个陶朱公!”

“世荣兄。我倒也有这个打算了,建立一个南洋公司,专门与南洋华商做贸易。既然能挣钱,又能振兴祖国,支持革命,倒真的不妨试试。”李想说道。“既然你们已经在南洋混了这么些年,也应该又点门路了,不妨过来帮我干吧。CEO你来做,我来投资。”

一语惊四座,汪精衞夫妇没想到李大帅主事这么直接,几位同盟会南洋华人领袖没想到李大帅居然想起来南洋投资,全都傻眼了。

“向东印度公司那样大型商业王国就不想了,我真的号召一下,从长江财团拿出一千万银洋还是能有的。”李想一想起这两个月每天一波一波来汉口加入长江商务总会的华商们。这些华商真的非常有钱,被冯国璋放火烧毁的原汉口商务总会原址修建长江商务总会,总共筹资四百万银洋。李想再加上自己的新华财团,衡量了一下这个数字,觉得还是能非常轻松的达到。

李想立刻听到一片吸气的声音。同盟会历年筹款,能有个几万块就是巨款,李想怎么能这么轻松的就说出一千万的超级巨款?看来李想发行红色的人民币和绿色的战争债券,真是赚翻了。

“荷兰当局对进入新马的投资限制重重,也从来没有中国大陆商人来新马投资这个先例啊!李大帅!”吴世荣有点不安的说道。

“如果公司是你们在南洋组织的呢?”李想笑了:“你们还可以搞一个日本人的护照,做法人代表。”

汪精衞夫妇发现没话可说。他也太奸诈了,如果不是中国人长得实在和白种人不一样,他肯定会冒充荷兰人来南洋投资。

“这……”吴世荣没想到这位李大帅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是拒绝还是接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