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沉寂让孙传庭心中是七上八下的,只能竭尽全力的去维持对东南三省的防备。
同时,他积极的执行大明朝廷所进行的军队改革的命令,编练火枪部队。到目前为止,孙传庭已经在浙江练出了六万装备了后膛碎发枪的火枪部队,训练更是仿照中华帝国的训练方式进行。
这六万火枪部队已经是孙传庭所能够做到的极限了。火枪部队的战斗力的确强悍,六万火枪部队足以对付两倍的常规部队,或许骑兵能够同其等量对抗。
但问题是这些火枪部队的训练太耗银两了,每天的射击训练都的花费数万两。这样的耗费,足以让任何大明官员心中滴血。
但是不训练行吗?看着对面中华帝国的士兵那训练有素的作风,强大的战术技能,即使花费再多,孙传庭也不敢让那些士兵手中耗费巨资装备起来的火枪成为烧火棍。
为了维持这支火枪部队,孙传庭可以说是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倒卖粮食的利润,鼓动对中华帝国的土地政策极度反感的士绅大户例捐等等。孙传庭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有了个要钱督师的外号了。
这绝对不是个好的外号,但是孙传庭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倾巢之下,谁都跑不了。
更让孙传庭担忧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同东南三省交界的那些省份的关于中华帝国的舆论在渐渐的发生着改变。
中华帝国刚刚占据三省的时候,周边省份的百姓心中,中华帝国完全是个恶魔的国度。
但是现在,在普通百姓的心中,特别是那些无地百姓心中,那里已经成为了桃源的代名词。不少无地百姓都千方百计的想要逃向三省。
如果说这还算正常的话,那在那些中低层文人心中的变化就更让孙传庭为之愤怒了。
中低层的文人因为其社会地位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么高,所以他们的思想稍微受到些冲击,便会走向对社会的不满那一面。
中华帝国在三省的所作所为,使得接近无产者的他们产生了思考,思考中华帝国同大明的不同。
很多时候,人是不能想太多的。想得太多,想得越多,那么就越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思想的冲击,使得不少人开始反思大明的一切。虽然这其中产生了不少以大明为立场的变革思想,但是同样有不少对大明的一切进行批判的思想。
如果中华帝国是个外族的国度,那么这两种思想都会成为大明变革的动力,但问题是中华帝国也是华夏民族的政权,那么后一种思想就开始慢慢的向着接纳中华帝国开始转变。而前一种思想要是得不到施展的话,他们也会另寻出路。
这两种思想对于已经相对僵化了的大明统治阶层都是有害的。
不要以为变革思想是有利的,这些变革思想,对大明的统治阶层都是一种侵犯其根本利益的思想。他们不想有任何的变化,因为变化只能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
孙传庭虽然不是那种非常僵化的人,他也愿意让大明做出些变革,但是他有个底线,那就是大明的统治不能变,儒家的统治地位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