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讥讽意味的是,三个南明朝廷得知商毅准备自称靖北王的消息,居然都是从《杭州时报》上看到的。
随着商毅势力的扩大,《杭州时报》的影响力也同样水涨船高,这时《杭州时报》每一期的发行量己经达到了三万六千多份,在南方除了云南、贵州这两个偏远地区之外,毎省都有发行,并且还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读者。而在北方也传到了河南、河北、陕西、北直四个省里。
因为《杭州时报》有大幅的版面报导实事,因此无论是南北,《杭州时报》都成了人们了解时事动态的一个重要的来源。由其是有南方,南京战役期间,《杭州时报》几乎也成为当时南明的永历朝廷、绍武朝廷官方了解战事进程的唯一渠道。
而等南京战役结束以后,永历和绍武都忙于内部的争权夺利,谁也没有心思向商毅的统治区安排派遣谍报人员,反正看《杭州时报》就可以知道浙江的事情了,还可以省不少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商毅称王的消息,自然在三个南明朝廷中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三方的大臣们也都纷纷上书朝廷斥责商毅的越僭行为,当然也有不少人喊着要出兵去征伐商毅。
但广东的尚可喜无疑是其中最高兴的一个人,这时清廷派出的密使已经偷偷的潜入广州,将清廷册封尚可喜为平南王的密旨带到了广州,并且也传达了多尔衮的命令,联合三个南明朝廷的力量,与商毅为敌。而且清廷会在北方出兵配合。
接到这份密旨之后,尚可喜也不禁大喜过望,这到不是说尚可喜现在对清廷仍然十分忠心,而是当初尚可喜拥立鲁王朱以海,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想出的办法来,虽然说当时是见了效,商家军没有来进攻广东,但尚可喜还是十分后怕,因为尚可喜知道,永安朝廷和永历、绍武朝廷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别看都是拥立的南明余藩,但自己可是从清廷那边被迫反正过来的,万一商毅整好了内政,说不定就要拿自己开刀。
现在清廷传来密旨,也让尚可喜安心了不少,看来清廷还没有抛弃自己,万一到了败亡的时候,还有最后一条退身路可以走。而另一方面,如果清廷败亡了,自己在南方也有立足之地。因此立刻跪受了平南王的称号,加上他现在在永安朝廷里被封为永宁王,也成了最早的双面无间道。
而多尔衮让他联合南明朝廷的力量,与商毅为敌,也正中尚可喜的下怀,因为现在对尚可喜危胁最大的人,也是商毅。于是尚可喜也立刻行动起来,派人去和永历、绍武朝廷联络,准备组成一个同盟,一起来对付商毅。
但南明各朝中都争斗得十分厉害,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还有人甚致主张应该连合商毅,来打尚可喜,因此尚可喜来回联络了一个多月,还一点头绪也没有。而就在尚可喜发愁的时候,传来了商毅准备自立为靖北王的消息。
收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尚可喜也十分高兴,认为总算是找到机会了,首先立刻以永安朝廷的名议,把商毅大骂一顿,扣上了十几顶大罪名的帽子,同时再一次向永历、绍武朝廷发书,要求组成连盟,对抗商毅。而在这个时候,另两个朝廷里维护商毅的声音也小了许多,以前支持商毅的人,这时也都保持沉默。因此尚可喜上窜下跳,左拉右扯,显得十分活跃。
但这时商毅又分别向三个南明朝廷发来公文,表示自己并没有自立之心,之所以自称靖北王,仍是因为抗清的需要,重点是在“靖北”两个字上,而且为了表达自己并不二心,愿意请他们到南京去称帝,自己也愿意奉立来南京的那一个朝廷也正朔,并且辅佐他统一天下。
当然在给永安朝廷的公文中,还把尚可喜大骂一顿,把尚可喜过去降清伐明的事情都抖了一遍,又直言不违的指出,尚可喜就是清廷的奸细,在南方挑拨离间,引起事瑞,让南明各朝廷自相残杀,同时又告诉永安朝廷的其他官员,不要听尚可喜的鼓惑,自己早晚都要来收拾尚可喜等等。
商毅宣布称王之后,对南明朝廷的反应也都早有预科,这就是称王的后手,请南明朝廷到南京去。当然称王和称帝的区别就在于此,如果是称帝,就彻底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当然商毅并不但心南明朝廷回真的到南京来,几个皇帝当然是愿意,但三个南明朝廷的皇帝,没有一个是能够当家作主的,实权其实都掌控在各自的大臣手上,而掌权的大臣,是决不会把皇帝回到南京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