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苏月笙携着紫衣坐着县丞府里的马车并没有如主事所言去府上,而是一路到了他位于城外的一处山庄。
山庄地势很高,她们这一路都是走的上坡路。
距离仓原城也不远,才走至半山腰,便可俯瞰仓原城中景象。
这也在苏月笙的意料之中,且不说此此处风景甚好,就是这地势,也给前来坐镇援军的楚平王刘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旦仓原城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一眼便知。
可算难得这位县丞大人的这份心思了。
苏月笙看似半瞌着眼假寐,心头做着盘算,也在掀起一角的车帘缝隙里打量沿途的情况。
当然没有奢望自己这一眼便能记住路,作为路痴的她能走一次就记住了,才是怪事。
之所以还这般探查,也是为了能多少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个大致了解,总好过无知无觉。
就在她还在劳神费心的打量时候,马车吱呀一声,停在了一处角门边。
“念奴姑娘,到了。”
主事出声提醒,随即便有礼的掀开帘子,伺候苏月笙下车。
角门?
苏月笙嘴角浮现一抹意味悠长的笑,可不是,她如今这身份再是美名远扬,也不过是青楼的舞娘,哪里配从走山庄的正门进入。
她脸上蒙着面纱,倒没叫主事的瞧见她此刻脸上的表情。
“姑娘,请。”
苏月笙搀着紫衣的手,下了马车,眸光淡淡一瞥,就见着不远处的正门,排了一长串大大小小的马车。
看来这接风宴规模还不小,她暗自嘀咕。
进了山庄,倒也没有遇到什么为难,宴会已经开始,主事的先将她安排在了距离正厅不远的一处暖阁,等待前面的传唤。
自一踏入这山庄,隔着九曲回廊,又几个厅堂,依然可以听见这酒席间传来的鼓瑟笙箫,欢歌笑语不断。
苏月笙抱琴冷然坐下,心头感叹,靡靡之音,亡国的征兆,果真是不错的。
突然想起杜老爷子的那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燕国大军压境,楚国已如危巢,岌岌可危,而这些人,却还顾得寻欢作乐。
却如今,自己若真是歌姬念奴,岂不是成了那亡国在即,尚不自觉,犹唱后庭曲的商女了?
想到这,苏月笙有些自嘲的笑笑,刚想说与一侧神情紧绷的紫衣听听解解闷,却听到前堂传唤的声音。
当即,一个不过十四五岁的丫鬟,走了近前,对苏月笙合了一礼,抬手一引,“老爷请念奴姑娘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