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下午,美韩联军对战术部署做出全面调整。黄真尹将A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从平壤派往顺川,支援第九机械化步兵师,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则开赴元山。帕特里奇让美国空军调整了支援重点,集中力量打击高歌猛进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协助韩军第二集团军群守衞元山。
第十五集团军本来就在顺川佯攻,所以韩军增援两个步兵师的影响并不大。
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早就被打掉霸气,损失的装备又难以补充,所以驰援元山的行动也不会有多少实际意义。
关键就在美军的空中打击上。
到傍晚前,美军出动了四百多架次战斗机,向第三十九集团军投下了上千吨炸弹。除了执行制空任务的一百多架次战斗机之外,主要就是执行遮断轰炸与战场支援,起飞频率最高的也是A-10C,而不是F-22A。
面对美军志在必得的空中打击,第三十九集团军打得很顽强。
问题是,顽强并不等于胜利。
在台岛上,各地面部队也打得非常顽强,可是最终仍然被迫退守大陆。
事实上,罗耀武早就料到了这种结果。
谁都知道,美军要介入朝鲜站镇的话,首先出动的就是空中力量,而且中国空军一时难以扭转局面。
正是如此,在制订反击计划的时候,罗耀武并不指望打下元山。
反击的目的只有一个:沉重打击韩军的嚣张气焰,让韩军无力北上。
为此,就得歼灭C集团军与B集团军。至于盘踞在元山的第二集团军群,罗耀武压根就没有考虑过。
以韩国的战争动员机制,一个月内就能逐渐十支第二集团军群那样的部队。
动员预备役部队并不难,难的是生产出足够多的武器装备。至少在几个月之内,韩国不可能重建一支像第九机械化步兵师那样的王牌部队。
对韩国来说,肯定等不了几个月。
只要给中国军队几个月时间,就能把“红线”变成第二条三八线,而且会比三八线牢固十倍。
韩军能够突破三八线,并不等于能够突破由中国军队守衞的“四一线”。
美军大举轰炸的时候,第三十九集团军已经调整了部署,当时正在向元山进攻的只有一个装甲旅的兵力,其他部队全都集中在川内镇与高原镇,扫荡已经溃不成军的B集团军与C集团军。
按照罗耀武下达的命令,最迟十四日清晨,歼灭战就得结束。
这不是垮海口,而是有绝对把握。
韩军擅长打顺手战,只要打得顺手,肯定所向披靡,可是只要战局不利,韩军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再说了,即便不能全歼B集团军与C集团军,也能打残韩军,让美军参战。
可以说,这场被称为“元山反击战”(高原镇与川内镇都在元山治内)的战役,绝对是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后打得最顺利的一场战役。
当然,作为战略层面的决策者,十三日上午,第三十九集团军杀到高原镇的时候,帕特里奇就意识到,美军第八集团军就要踏上战场了。
不是帕特里奇对韩军没有信心,而是看清了中国军队的反击意图。
以当时的情况,帕特里奇有理由相信,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打回元山,而是围歼两个韩军主力集团军。原因很简单,如果要想打回元山,第三十九集团军就不应该在高原镇与川内镇投入战斗,而应该直接攻打元山。
当然,这会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C集团军与B集团军没有受到冲击,肯定会合兵一处,而以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实力,即便不会落败,也无法阻止韩军突围,也就无法重创韩军。
中国军队选择打击韩军主力部队,就是要瘫痪韩军,逼迫美军参战。
从战略上讲,逼迫美军在朝鲜半岛参战,就能减轻东南方向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