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加快弹药生产速度,而是动用了国内的战略储备。
按照最初的计划,这些弹药都是用来应急的。
当然,韩军能不能及时渡过清川江,关系到美韩联军能否在严寒到来之前打到鸭绿江与图们江,算得上事关重大,有理由动用战略储备。
正是如此,韩军才能在安州如此嚣张。
面对韩军的轰炸,叶振邦等三营官兵也很是无奈。
真要面对面的打,没有哪个中国军人会输给棒子兵。
问题是,跟着美军混了几十年,夺回制空权之后,韩军根本就不与中国军队面对面的交手,而是按照美国老师交的战术,在照面之前就打垮敌人。
一个多小时的轰炸,足以摧毁三营的防线。
三营不是没有做准备,而是没办法应付如此猛烈的打击。
在前几天的战斗中,三营官兵没摸索出了一些对付轰炸的办法。比如在对付钻地炸弹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防空洞里设置热源,再打开通风口,把热空气排出来,让韩军将那些早已废弃了的防空洞当成地下防御工事。
可以说,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朝鲜的城市化率并不高,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朝鲜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防系统,其中后方城市的人防系统都是在五八年之前,由志愿军建设的。
毋庸置疑,这些有着数十年历史的防空洞足够坚硬,却顶不住现代化弹药的直接打击。
主要就是埋得太浅了,扛普通炸弹没问题,对付那种有聚能前置战斗部的钻地炸弹就太过勉强了。
保护不了人员,作为假目标还是合格的。
说简单一点,不但是韩军,连美军都没有探测地下目标的有效手段。即便美国早就开发出了一种具备探测地下设施的雷达系统,并且做了测试,可是这种雷达最多发现地下三米处的洞窟,而任何一座防空洞的掩埋深度都不止三米。
美军开发这种雷达,不是用来对付防空洞,而是对付路边炸弹。
无法直接探测,就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探测地下设施,而最重要、也是最容易采用的办法就是寻找地下设施的通风口。
小到人员掩体、大到战略指挥中心,任何地下设施都有通风口。
一些大的地下设施,因为人员、设备密集,排出的空气肯定比较热,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夜晚,废气中带的热量就很容易被发现。
发现了通风口,也就发现了地下设施。
实战证明,美军确实在用这个办法。正是如此,三营官兵想到的“土办法”才发挥了作用,让韩军在那些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防空洞上浪费了大量弹药。
就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轰炸中,至少有九成的钻地炸弹白白用掉了。
如果志愿军官兵知道他们修建的防空洞竟然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说不顶从朝鲜撤军的时间就不是五八年,而是六八年了。
再有十年,三十多万志愿军能把整个朝鲜都变成一座巨大的“防空洞”。
可惜的是,韩军的轰炸太密集了。
即便只有一成的小直径钻地炸弹命中了真目标,也够三营官兵喝一壶的了。
万幸的是,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而不是在一瞬间投下全部炸弹。
遭到轰炸的时候,大部分洞窟里的官兵都在表面阵地上作战,或者护送伤员去了清川江北岸,只有两座洞窟里的十四名战士没有那么幸运,在明白过来之前就被炸弹击中。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解脱吧,毕竟被炸死的话几乎不会有时间感觉到痛楚。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半小时内,韩军没有停止地面进攻!
当时,三营实际上只有两个连,而且算上了补充的那个连的兵员。
他们要面对的是从三个方向上杀来的三个韩军装甲营。
这仗,基本上没得打了。
即便黎衞东下的是死守的命令,三营官兵也只能在韩军的挤迫下,边打边退。
直到身后就是清川江南岸河滩的时候,官兵们才收住脚步。
命令很清楚:死守。
在友军的最后一名官兵撤到青川江北岸之前,三营必须留在安州城区内。
说得更透彻一点,就算是死,也要战死在城区内,而不是倒在河滩上!
绝不能退,更何况,身后就是一三三旅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