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所有战术情报都证明,第十六集团军确实在吉林境内,并没南下。
韩军D集团军开始行动的时候,帕特里奇又给参谋部署了一个任务,那就是统计中国军队的战斗消耗。
任何军队,都得依靠物资,没有物资,仗就没办法打。
中国军队的物资一直比较吃紧,而且两次战役的间隔时间并不长,所以罗耀武不大可能为前线部队准备足够的作战物资。
这次,帕特里奇抓住了重点。
参谋很快就依靠之前获取的情报,对中国军队的作战物资做出了粗略评估。
此时,在前线作战的五个集团军,只有三到五天的作战物资。
消耗比较严重的第六十五集团军最多只能坚持三天,而最后投入战斗的第四十集团军还能坚持五天。
就这点物资也敢发起全面反击?
帕特里奇不是笨蛋,随即命令美韩联军全面全入防御状态。
只要拖上三五天,等到中国军队的作战物资用光了,反击自然就会结束。到时候再发起进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美韩联军来说,随着丹东与东港通航,物资补给已经不是问题。
当然,帕特里奇并不知道,罗耀武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美韩联军转入防御作战,庄河方向上的压力顿时降低,战场主动权转移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更重要的是,罗耀武可以从容不迫的选择主攻方向了。
罗耀武此时要解决的,仍然是把主力放在哪,也就是主要打击哪支敌军。
几乎所有参谋都认为应该重点围歼第二骑兵师,只要干掉这支美军,东北方向上的战争就算结束了。
至少在美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美韩联军只能退守丹东与东港。
问题是,有办法歼灭第二骑兵师吗?
暂且不说该师的战斗力如何,第七步兵师就跟在后面,而且美韩联军已经建立起了从东港到前线的补给通道,第二骑兵师与第七步兵师的处于巅峰状态。要打第二骑兵师,就得同时打第七步兵师。
在投入三个集团军的情况下,显然办不到。
那么,有没有办法增兵呢?
增兵是没问题,只是能增派的只有二线部队。第十五集团军与第三十九集团军都在丹东方向上作战,只要向庄河方向上转移,美军就会调整部署。到时候,哪怕是集中五个集团军也不见得能够一口气吃下两个半美军师与三个韩军集团军。
如果考虑到几个主力集团军的状态都不怎么样,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实际上,从一开始,也就是叶振邦提出东西夹击的作战想法时,罗耀武就知道,歼灭美军主力部队的难度太大了。
这一战,只能向韩军下手。
这也是罗耀武在此之前犹豫不决的原因。
主要敌人是美军,而不是韩军。就算有把握干掉一个韩军集团军,甚至能够在此基础上打残另外一个韩军集团军,可是这会对美韩联军造成多大影响?
没有意义的话,歼灭再多的韩军都没用。
结果叶振邦那句“此消彼涨”化解了罗耀武的心结。
东北本来就是次要战场,美军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第二机步师被打残、第四步兵师全军覆没之后,美军的战斗力大大降低,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韩军去堵枪眼,不然也不会在攻打丹东的时候,把A集团军赶前线。
打残韩军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有很大的意义。
真能歼灭一个韩军集团军,就能迫使美军大举增兵,从而降低东南方向上的压力。
如果能够迫使韩国退出战争,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明确了这个目的,罗耀武就知道该怎么打了。
当然,兵力优势仍然在敌人手里,毕竟韩军两个集团军有三十多万人马,而他投入的两个集团军还不到十万人。
只是打韩军,罗耀武有绝对把握。
最重要的就是战场主动权,而要获取主动权,就得让美军由攻转守。
主攻方向不明,正好起到了这个作用。
随着美韩联军转入防御状态,总攻也就顺理成章的开始了。
主力仍然是第三十九集团军,罗耀武知道第十五集团军不是打进攻的料,也就没有让嫡系部队逞能。
让第三十九集团军打主攻,还利用了姚万平被炸伤产生的影响。
此时的第三十九集团军是求战心切,恨不得把敌人生吞活剥,哪会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