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进攻南京的问题上,面临着左右两难的问题,但是在十一月初,帕特里奇仍然批准了进攻计划。
显然,这不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而是政治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不管怎么说,到十一月初,随着美台联军在汕头方向上的进攻行动偃旗息鼓,其他两个次要方向上的战斗也暂时告一段落,东南战场上,总兵力已经超过一百万的美台联军面临着无仗可打的尴尬局面。
因为美国当局已经承诺在东北战场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发动进攻南京的作战行动,而台湾当局又将这一承诺当成一回事,所以在帕特里奇犹豫着要不要打南京的时候,美国当局替他做出了决定。
南京必须打,只是没有规定一定要打下来。
由此可见,起到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军事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
在这一点上,美国当局的做法相当开明,没有给帕特里奇太大的压力,也没有让政治因素干扰军事决策。
以当时的情况,发动进攻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平息台湾当局的不满。
受此影响,在部署进攻南京的作战行动时,帕特里奇就显得非常保守了。
因为美台联军已经在石臼湖东岸站稳了脚跟,而且为进攻南京准备了好几个月,所以帕特里奇将此设为主攻方向。
问题是,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也主要针对盘踞在溧水县南面的美台联军。
如果能够轻易突破中国军队设在南京城区南面的防线,美台联军早就发起了进攻,也早就打下了南京。
为此,在部署进攻的时候,帕特里奇还选择了两路辅攻方向。
一是让之间攻打安庆的部队从芜湖出发,北上攻占当涂县,再沿着长江南岸,向马鞍山推进,最后攻入南京。二是让占领了上海的部队向镇江集结,做出渡江攻打扬州的样子,迫使中国军队在长江北岸部署更多的防御部队。
问题是,这两路进攻部队的兵力都非常有限。
因为要守衞铜棱市,挡住华中战区的中国军队,所以能够从芜湖出发,攻打马鞍山市的美军只有两个主力师与两个国民警衞队师,即便算上协同作战的十个台军旅,总兵力也不会超过十五万。更要命的是,陈必时复职之后,仿照罗耀武在东北战区采用的办法,依靠当地民众组建了大批敌后游击队。就算美台联军能够出动十五万大军,真正能够用在进攻上的也就只有两个美军主力师。
从镇江出发的部队更加麻烦。虽然陈必时主动放弃了上海,没有让这座远东最大的城市遭受炮火摧残,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放弃在长江南岸的抵抗行动,几个月来,大批中国军队零散渡江,在长江南岸与美台联军周旋。加上在该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帕特里奇放在该方向上的三个美军师与十个台军旅别说渡过长江攻打扬州,能不能在进军南京的作战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都是个问题。
针对帕特里奇的这一部署,陈必时采取的战术也很简单。
西面,中国军队的底线就是守住马鞍山市,并且尽量将美台联军挡在当涂县南面,阻止美台联军经三四一省道攻入溧水县,确保南面正面防线的安全,从而确保主要战场上的防御作战不受影响。
东面,陈必时的办法更加简单。因为断定美军不会在占领南京之前渡江,也没有能力渡过长江,所以陈必时将一个民兵大队摆在了扬州南面,做出了拱衞扬州的架势,从而迫使美台联军放弃北上的想法。
与美日联军的部署一样,陈必时也将守军的主力放在南京南面。
溧水县是南京主城区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让美日联军在该方向上取得突破,就算陈必时动员再多的作战人员,也无法将敌人挡在南京城外。
虽然在部署防御的时候,陈必时未雨绸缪,几个月来,一直在加强主城区的防御,特别是南面的江陵区与东面的栖霞区。但是从根本上讲,南京是一座位于长江冲积平原上的特大城市,主城区内,除了密集的建筑物之外,基本上无险可守。如果发展到与美日联军打巷战的地步,守住南京的希望将非常渺茫。
可以说,陈必时没有选择,必须竭尽全力将敌人当在城外。
为此,数个月来,南京守军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加强防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