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先南后北(1 / 2)

乱世英雄 闪烁 1588 字 7个月前

这个时候,陈必时手里还有数十万正规军,以及两百多万民兵与武装平民。即便除掉放在长江北岸的二十多万战略预备队,以及负责构筑北岸防线的一百多万武装平民,留在南京城区内的正规军也有近四十万,以及五十多万民兵与武装平民。

可以说,既然无法立即攻打北京,那么延迟一段时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不管是为了鼓舞军民斗志,还是为了削弱美军的战斗力,都得死守南京。

由此可见,北京守不住,南京沦陷就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了。

要知道,在北方战场上,美军就八个主力师,而且在第二骑兵师与第十山地师遭到围歼之后,真正能打的就只有六个主力师,这其中还包括只能在大规模地面进攻中扮演配角的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

短暂停战所获得的休整机会,对日军来说更加宝贵。

回到现实中来,陈必时肯定会针对这种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当然,陈必时这么做,与狄劭康遇难有直接关系。

如果一定要让陈必时做出选择,他肯定会把机会留给罗耀武,因为从各个方面看,死守北京的把握都要比死守南京的把握大得多。

要知道,打到现在,日军的伤亡数字接近一百万。

虽然帕特里奇从未指望日军能够达到美军的水平,毕竟日军没有美军那么丰富的战争经验,日本也没有美国那么完善的军事体制,短期内动员起来的大批兵员,使得日军的规模急剧扩张,也使得日军的素质大幅度下滑。加上巨大的战争伤亡,日军的素质很成问题,战斗力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当然,在此期间,日军还能继续推进编制改革,获得更多的主战装备,让一些缺乏战斗力的二线部队在对付游击队的低强度战斗中获得实战经验。

可以说,东南军稳步退守,最终在南京郊区站稳脚跟,就是陈必时做的提前准备。

必须承认,陈必时的指挥才能确实非常出众,而且对战局的判断非常准确。

在不能过分指望日军的情况下,相当于将美日联军的突击能力提升了一倍。

回到现实中来,攻打南京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要是在一个月前,帕特里奇肯定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从大局上讲,也是这个道理。

八月十八日,帕特里奇就向前线作战部队下达了进军南京的作战命令,只是因为还没有拟定好作战计划,所以美台联军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对美台联军来说,最理想的选择就是继续在南方战场上用兵。

只是时过境迁,北方战场上的战略进攻行动已经耽搁了一个多月,而且在美台联军猛攻南京的时候,美日联军的作战部署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反而是东北军趁机加强了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

要知道,陈必时的最大靠山就是狄劭康。虽然两人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陈必时一直依赖刘诚志的支持,而刘诚志又与狄劭康连在一起。狄劭康还在的时候,刘诚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压力,毕竟天塌下来,还有高的人顶着。狄劭康遇难之后,刘诚志就得直接面对决策层的各种压力,如果不能守住北京,刘诚志恐怕真得与北京一同完蛋了。刘诚志一倒,陈必时这个战区司令也坐不稳,甚至小命不保。要知道,陈必时能够复制,主要靠的是罗耀武的积极支持,针对他的调查只是搁置了起来,并没有撤销。如果北京失守,罗耀武自身难保,又用什么办法来保护陈必时呢。

这也给帕特里奇带来了新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