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倒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师父说得对,老人既然是本地人,而且还是最后一个贾子村人,又怎会对这个地方的过往不知道呢?我居然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真是笨,还好师父总是能顾全大局,但老人停下后,便默不作声,视线缓缓移到了窗外,不知在看什么,也不知在想什么。
“老爷子,你……”
我刚喊了声老爷子,老人当即挥手制止我说下去,扭头看去,师父也朝我微微摇头,示意我不要说话。
片刻后,老人深深叹了一声,说道:“那是发生在晚清光绪六年的事情,我当时不过八岁,对贾子村发生的一场灾难,自然是知道,也自然是记得,直到现在,依然如同昨日之日,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裏,就算我想忘,恐怕就算是死,也无法忘记!”
最后几个字,老人的语气极重,并流露出一抹悲伤,一抹无奈。师父缓步走到老人的身旁,说道:“昨日已逝,今日又生,何须执着?”
“先生,全村四百八十三口人的性命,在七日之内相继了结,这是何等悲哀?这是何等痛苦?我就算不想执着,恐怕也由不得我啊……”老人话没说完,已是老泪纵横,随即颤颤巍巍的用衣袖擦拭了眼泪,再次深深的叹了一声,又说道:“现在老了,反而更加记得久远的过往,每每梦中,皆如临那场灾难,痛不欲生,唉!”
听到老人徐徐道出当年的灾难起因,我的浑身一僵,这……
贾子村最后存在于晚清光绪六年,那年的冬天,刚刚入冬第五天,由于年关将近,有户到外地谋营生的木匠千里迢迢赶了回来,晚清时期,国运衰退,富少穷多,谁家能有个谋生的手艺,也算是有本事了,而木匠更是被贾子村的村民羡慕着,年里年外,人家木匠都是能见到白色的锭子的,这到了年底回来,指不定又赚了多少呢。
哪知木匠不单单带着家当,更是带回家三口人,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媳妇,还有俩儿子,这这,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件,木匠到家后屁股还没坐热,整个村子的人都迅速跑到木匠家瞧稀罕。
要说木匠都三十五岁了,却还是单身一人,无父无母,只是靠着一门木匠活的手艺养活自己,这一年的光景,从外地跑回来竟然还带个漂亮的小媳妇,另外还有俩儿子,大的年约十二、三岁左右,小的也有七八岁,这可真是花开惊四方,又是惊又是艳,村民们纷纷说木匠有福啊,要么没老婆,要么一下子老婆儿子全齐了,这事儿真是让村民们稀罕坏了。
哪知从木匠的口中得知后,村民们方才明白,原来木匠从外地赶回来的途中,遇到闹饥荒的这母子仨,细细盘问之下,才知道这小媳妇的家里死了男人,无依无靠,再加上他们村子的人相继奔走外地谋生,她也只得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开家,希望能想个不绝人的法子,养活这俩孩子。
木匠一时动了恻隐之心,决心收留这母子仨,就冒冒失失的和那女子说了自己的想法,那女子看木匠老实忠厚,也就没再多作推辞,便随着木匠回家来了。
如此,木匠捡了一个老婆,又捎带俩儿子,这可真是买一送二的大便宜买卖啊,村民们纷纷嚷嚷着为木匠凑合凑合,把喜事给正式办了,让木匠以后正经八百的过上有女人的好日子,哪知这件喜庆事,还没维持到一个月,便出了大祸事。
“什么祸事?”听到这裏,我忍不住着急地询问。
“二狗,不可多嘴!”师父当即瞪了我一眼,示意我不要插话。
老人沉默了片刻,又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