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故园(三)(1 / 2)

酒徒 2557 字 3个月前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武安国,每个人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同,对武安国的评价也不同。

郭枫与叶风随并不能完全认同邵云飞对武安国的评价。但有一点他们都承认,就是大明朝的一切变化,一切希望,俱出现于武安国到来之后。在此之前,大部分人安于天命,安于自己的状态;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开始抗争。并且这些抗争渐渐远离武安国,渐渐与武安国无关。甚至即使武安国不幸亡故,大明朝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都再没可能回到过去,回到当时混沌懵懂的幸福里。

也许邵云飞说得有道理,哪一天人们都理解武安国和他做的事情了,新政也就大行天下了。但是又有谁能预料到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在这个漫长且黑暗的过程中,这个国家和民族究竟还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也许这就是生活,每天你都能看到希望,每天都有一些事情让你预料不到,让你深深失望。就在失望与希望纠缠里,慢慢地领悟。

三天后,南巫里又迎来了一支大明舰队,规模不大,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因为这支舰队来自大明京城。据领航的婆罗国水手说,船上载的是大明使节,本来计划到婆罗国国都宣读大明皇帝旨意,听说叶家舰队开往南巫里,特地转道赶了过来。

“大明皇帝的使节,圣旨”?叶风随被前来报告的水手弄得一头雾水,沉思了片刻,吩咐大伙在自己的水师衙门摆香案迎接明使。

大明是婆罗国的宗主,虽然它从来没理会过婆罗国的事。冷不防宗主国圣旨来了,仆从国就算是摆样子也得接一接。叶风随强压住心头的不快,派人将邵云飞和冯子铭等人从船坞找来一同迎接钦差。邵、冯二人都有洪武年的封爵在身,虽然没什么权力,一旦圣旨中有对婆罗国不利之处,有二人在,也多份力量从中斡旋。

鞭炮齐鸣,鼓乐喧天的码头上,两艘新式混帆快舰缓缓靠岸。南洋好汉们在叶风随的张罗下,七手八脚地将几块脏不啦唧的小块红地毯拼起来铺在栈桥上。那地毯一看就知道是从饭馆临时借来的,上面残存着尚未来得及擦去的油迹。

“恭迎明使”,司礼官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大喊。

“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叶风随麾下的南洋豪杰们操着各自认为最标准的明朝官话齐声高呼。有人躬身施礼,有人抚手在胸,还有人跪迎于地。安泰元年,大明朝废除了叩拜之礼,没见过世面的南洋豪杰们事先没经操练,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样子的礼节接待明使比较合适。这些人里祖籍是中原的还好,作揖,打躬的样子八九不离十。来自天竺和泊泥等地部族的人或跪或俯,乱做一团。港口的渔民不明白就里,纷纷放下手中的吃饭的家伙凑过来看热闹,一时间,码上闹哄哄得比前几天舰队凯旋还热闹。

船只泊稳,左右亲随搭上踏板,大明使团随行人等掀开明黄色的舱帘,两位钦差打扮的使者一前一后急匆匆地从船舱中走出。前行的正使为一老者,面色苍白,皱纹纵横,半长的白须无力地粘在下颏上,与官帽下从两鬓垂下来的白发混成一体。神情严肃,步履蹒跚,仿佛大病初愈一般。相随的副使正当壮年,脸色一般的苍白,面上无须,昂首挺胸,神色傲然。

那正使者于欢腾的人群中瞥见邵云飞和冯子铭,微微一楞,几分愧疚自眼神中一闪而没。轻轻向二人点点致意,又以目光向陪同前来宣读圣旨的副使挑了挑,低头匆匆地踏入叶风随安排的马车中。

随同人员都被好客的主人安排进马车中,随着司礼官一声“启程”,车队分开人群,缓缓驶向叶家舰队设在南巫里水师衙门。邵云飞和冯子铭四目对望,满眼迷惑。刚才那个人是当年姑苏舌战群寇的姑苏朱二吗,怎么老得如此厉害,完全不复当年羽扇纶巾的風采。最令人难过的是看向邵、冯二人的眼神,轻轻一瞥中,包含了无限凄凉与无奈,愧疚、彷徨、不甘,种种复杂的情感都包在这个眼神中,让人心裏感到格外沉重。

“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姑苏朱二是被迫来的,那个面白无须的副手是个太监,名义上是辅佐,实际上监视的意味反而浓些。”郭枫敏锐地判断出了形势不妙,扯扯邵云飞的衣袖,低声提醒。

“叶公子还在等我们,到了婆罗国水师大营再说”,邵云飞点点头,表示赞同。

车队的前进速度并不快,叶风随骑着马跟在车队之后,不断回头,焦急地向邵云飞连连招手。

邵云飞向叶风随挥挥手,示意对方不要着急。与冯子铭和郭枫并络疾行。

“老伙计,倘若真出了事,我们帮谁?”,冯子铭提了提马缰绳,贴在邵云飞的耳畔询问。一边是救命恩人,一边是故国,这个问题着实令人困扰。

“我们见机行事,情况应该没有那么糟”,邵云飞沉着脸回了一句。圣旨不向婆罗国现任国王和宰相宣读,特地改道来找叶风随,姑苏朱二此举已经是明白地在回护叶家。同来的副使是个太监,没有出访各国的经验,估计心思也主要在一路如何发财上,姑苏朱二等人在他眼皮底下使些小动作不会太难。至于大明和婆罗之间有了什么冲突,或新皇帝对叶家提出什么要求,还待听过圣旨后才能知晓。在此之前,一切决断都为时尚早。

各怀心事,众人来到水师大营帅殿。叶风随先安排两位上国使节入内奉茶,休息,待手下的得力干将和朋友都到齐了,大家列队站好,才恭恭敬敬地将钦差请到正殿,与香案后宣读圣旨。

“有请天朝上差宣读圣旨,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啦”,司礼官摆出从说书先生口中听来的语气,拼命将声音拉长。

“万岁,万岁,万万岁”,叶风随等人再次躬身施礼,此时人少,众人的动作看起来比码头上整齐了些。

姑苏朱二捧着圣旨站到了香案后,验过封贴,缓缓展开卷轴。也许是旅途过于劳累之故,没等读,先发出一阵轻咳。

纵横各国之间,舌战群雄,姑苏朱二最擅长的就是处理外交事物。然而今天,这份圣旨是他最不愿意读的一份。

“咳,咳,咳咳,高,高公公,还是您来读吧,朱,朱某……”姑苏朱二一边咳嗽着,一边将圣旨交给身边的副使。

旁边的太监副使巴不得姑苏朱二说这么一句,伺候人伺候了十几年,终于逮到一个人前耀武扬威机会,当仁不让接过圣旨。胸脯一挺,嗓子里发出比野鸭子叫春还难听的声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有天地以来,即有君臣上下之分……”。

那叶家众将均是风尖浪底打滚的汉子,几曾读过圣贤书,怎晓得这些子曰詩云,呆楞楞地站在大殿中,摸不到头脑。

门口处看热闹的郭枫却将太监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原来婆罗国本届国王见国运掌握在一群外乡人手里,十分不情愿,私下里找人商议,以为叶风随等祖籍俱为大明人,可以由其本国处理。是以写了封国书派遣心腹混在商队中,偷偷送到大明朝廷,请大明皇帝为其主持公道。

“我朝混一之初,威震寰宇。海外诸蕃,莫不来降。我圣天子一以仁义待诸蕃,诸蕃亦以臣礼事天子。叶家以公卿干国事,持资政乱臣纲,甚违君臣之道。天子即闻,不可不问……”太监副使昂首挺胸,一篇圣旨读得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