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有心杀敌无力回天(1 / 2)

“尽人事,听天命。”

程世杰听着王承恩的话,心里充满苦涩,崇事实上,程世杰也知道祯皇帝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尽力维护着与崇祯皇帝的关系,可是,这一天还是要来了。

王承恩道:“海国公,咱家现在代表陛下向您问话,请您如实回答!”

“公公,请讲!”

王承恩盯着程世杰的眼睛问道:“蒙古大军战斗力如何,如果在原野上相遇,宁海军能战胜他们吗?”

程世杰认真地回答道:“现在的蒙古鞑子跟以前没得比,他们困顿之极,有相当一部份骑兵还是用骨头作为箭镞,所用的马刀大多是用缅铁铸成,这样一把马刀在草原上至少要卖十几两银子,然而砍劈几次就报废了,跟我军的马刀完全没得比……”

虽然明明知道王承恩不知,程世杰还是详细的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情况,也是通过他的介绍,王承恩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老对手已经衰弱得不像话了。

眼下漠北蒙古诸部内部一盘散沙也就算了,由于气候寒冷,每年都有大量牛羊冻饿而死,各部的牲畜数量一减再减,生活之艰苦,比起明朝中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冰河气候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大明的死对头蒙古人也不好过,他们所承受的苦难只会比大明百姓更深重,谁让他们的生产力这么落后来着?

现在,程世杰终于明白崇祯皇帝对他不满的原因了,那就是蒙古土谢图部已经打进靖安堡,打到了密云县境内,这是蒙古第二次进入了顺天府境内。

上一次蒙古打进京城,还是因为土木堡之变,还是在于少保的带领下,打赢了京城保卫战。

现在崇祯皇帝紧张了,在崇祯二年,建奴破关,兵临京城城下,深受崇祯信任的袁崇焕袁都督,哪怕擅自杀了一镇节帅毛文龙,崇祯皇帝也给了作了背书,然而,就是因为建奴打到京城,崇祯皇帝怒斩袁崇焕。

让王承恩听程世杰解释,其实就是想让程世杰迅速解决冲入密云境内蒙古大军,要知道密云县到京城八十多公里,也就是一百多里,如果没有程世杰率领宁海军当白河,说不定蒙古大军已经再次兵围京城。

这让崇祯皇帝非常没有面子,当然,因为那帮大佬掌握着舆论,京城更是群情激忿,几乎所有人把矛头指向了程世杰,几乎所有人认为,如果不是程世杰这等武夫妄开战端,不可能招来蒙古人和建奴疯狂反扑。

事实上这个舆论非常有市场,崇祯皇帝隐隐有些不满,不过好在,程世杰不像袁崇焕畏敌怯战,反而是要求调辽东宁海军步骑五万精锐北上,这让崇祯皇帝多少有点心安,毕竟当初袁崇焕可是调不动关宁军。

如果宁海军五万余精锐北上,那么辽东肯定会有更大的风险,在崇祯皇帝眼中,程世杰是抛弃了辽东的基业,一心为国。

不过,蒙古人没饭吃没衣服穿还可以去抢,大明百姓可没处可抢,这是差别。

最后,程世杰总结道:“现在的蒙古骑兵跟我宁海军骑兵打,张北之战,我们宁海军骑兵只出动了六千三百余人,蒙古土谢图部落出了五万六千人,一战将这些蒙古人全歼,斩首四万三,俘虏一万两千,他们毫无还手之力,由此不难看出差距是何等吓人。”

“咦,海国公您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怎么没有向京城报捷?”

程世杰随手将乔兆林的供词放在王承恩面前:“王公公,你自己看看,我怎么上报?”

王承恩看着乔兆林的供词,脸色凝重起来:“这不可能,王阁老只有一个儿子,却四于六年前,他怎么可能跑到靖安堡面见乔兆林?”

“这就是他们的聪明之处,故意留下这么一个漏洞,设好了局,在这里专门等着呢!”

程世杰冷笑道:“崇祯二年,一个无官无职的侍郎之子,死中乱兵之中,谁会注意到?乔兆林区区一个正四品守备,还能清楚当朝东阁大学士的家世不成?”

王承恩道:“国公爷就是因为这个情况没有上报?”

“不然呢?”

程世杰也知道内阁大佬在拉拢武将跟他作对,但是非常可惜,抓不住证据,锦衣卫的情报明显表示,吴宗达前往河南汝州,面见了卢象升和左良玉,可问题是,他总不能去找卢象升和左良玉做证。

事实上,卢象升也好,左良玉也罢,虽然没有接受吴宗达的拉拢,却也不会站在自己这边跟吴宗达作对。

良久,王承恩道:“圣上问国公爷,何时能将密云之敌歼灭?”

程世杰苦笑道:“目前本帅在白河堡城只有不到五千人马,挡住十倍之敌已经难得,除非本帅的援军可以抵达!”

问题一下子又回到了原点。

“宣府军……”

“本帅不敢用!”

程世杰摇摇头道:“本帅也不知道,这宣府到底还有多少个乔兆林!”

王承恩向京城复命。

就在这个时候,武威被攻克,甘肃河西走廊十六座城丢失,仅剩兰州还在坚守的消息传到京城,这下温体仁不说话,只能捏住鼻子同意了宁海军北上的请求。

好在程世杰没有理会京城兵部的反应,他只是向兵部报备,而不是等着兵部的命令再让部队出发,事实上,这几天的时间,可真没有因为温体仁的阻拦而耽搁,程世杰是先给宁海军总参谋部下达调兵命令,随后再给兵部请示。

就在兵部的命令刚刚出京城,宁海军的安南军团已经抵达了抚宁,抚宁卫指挥使陈恺带着抚宁卫的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使等官员看着宁海军的庞大的大军。

这是一支非常奇怪的大军,可以看作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车队,全部都是从辽东渡海而来的冰舟,其实也是四轮马车,现在有冰雪覆盖,他们可以用雪橇的方式行进,如果将来积雪融化,装上车轮,拆到雪橇,就可以变成一辆辆马车。

一支五万人马的部队,居然全军装备了八千余辆冰舟,整个天底下,也只有程世杰有这个实力,八千多辆冰舟,同时还有一万六千余匹挽马,当然,还有将近三千骑兵,这些骑兵倒不算惊讶,因为这是侦察骑兵,分配到都司,每个都司的骑兵也不算多。

八千多辆大车,其中一半装载的是装备,另外一半装载的则是粮草,一辆接着一辆大车,一眼望不到头,这个场面相当震撼。

更为震撼的是,这是一支沉默的前进的军队,而且装备极为怪异,像普通明军装备的盾牌、长矛、弓弩、横刀这类最常见的武器连个影子都见不着,他们骑兵人手一支火枪,这种火枪长约四尺,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第一款栓动步枪。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辽东的宁海军跨海而来,肯定要先在天津登陆,然后再到京城,可是因为渤海冰封,宁海军的五万余大军,却直接从金州出发,沿着渤海的直线,直接抵达抚卫,也就是现在秦皇岛的港城区。

抵达抚宁卫,抚宁卫指挥使陈恺上前道:“诸位有没有兵部的调令?”

“没有!”

“火票?”

“也没有!”

“那非常抱歉,兄弟职责所在,就不能放行了!”

沈明遇策马上前:“本将军有九边总理程帅的调令!”

“程帅的调令?”

陈恺现在名义上也受程世杰这个九边总理管辖,宁海军成功从抚宁卫的辖区通过,一路穿越长城,沿着长城防线,一路向西。

在接到沈明遇抵达长城防线的消息后,程世杰望着袁世良道:“明天开始,可以不用保留了!”

以宁海军的火力,在对战蒙古大军的时候,其实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宁海军以步兵起家,很多战役都是靠步兵打赢的,这就打造出了一支恐怖的步兵军团。那些步兵纪律之严,意志之坚韧,火力之凶猛,是任何一支骑兵都无法比拟的,仍然像两千年来那样依靠马刀骑弓作战的蒙古轻骑兵遇上扛着栓动步枪,并且有火炮和火箭炮支援的宁海军步兵,只能是一边倒的屠杀。

靖安堡,衮布其实有些恨恰克图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明明占领了靖安堡,这是一个占地约合六七百亩的城堡,拥有着完备的营房和工事,偏偏被恰克图一把火给烧了。

现在蒙古大军只能在废弃断壁残垣上搭着帐篷,不过好在守备府还在完整,因为这里建筑得非常坚固。

衮布看着朝中大佬送来的密信,上面明确告诉他们,宁海军五万精兵已经北上,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衮布望着麾下的将领道:“我们要全军压上去,明狗狗都是一群懦夫,他们不敢跟我们正面交锋,只敢躲在冰墙后面使用火器,成吉思汗的子孙,难道还会输给这样一群绵羊?冲进去,像杀鸡一样将他们杀光,让他们知道跟我们作战是什么下场!”

众蒙古将领像打鸡血一样兴奋,发出如同野兽一般的咆哮,事实上,早就有将领不满这种试探性的进攻了,在他们看来明明加把紧就可以攻破宁海军防线的白河防线,只是衮布不想打而已。

早已憋疯的蒙古大军再次发起进攻,而且一出手就是决定性的力量,投入了两个万人队,要知道整个土谢图汗部只有八个万人队。

当然,这八个万人队事实上都不是满编制的万人队,大约也就是一万六七千人马的样子,现在的蒙古军已经不再是三百年前那群用铁蹄踏碎欧亚大陆的黄色魔鬼了,在被赶回蒙古高原之后他们的人口一直在削减。

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每个万人队至少缺额,两个万人队的兵力也仅相当于窝阔台时代一个万人队而已。但是一万六七千多人同时发动冲锋,声势还是很骇人的。就跟一股巨浪直挺挺的猛拍过来一样!

程世杰看着蒙古大军不再保留实力,很显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宁海军增兵的消息,如果等宁海军的援军抵达,他们就完全没有机会了。

程世杰狞笑:“终于急眼了么?来得好,给本帅开炮!”

“嗵嗵嗵嗵……”

早已憋坏了的宁海军炮兵,率先让十二门五寸炮开火,五寸炮,口径就是一百五十四点五毫米。哪怕放在后世,也属于大口径重炮。

现在为止,宁海军的战舰无法承受五寸舰炮巨大的后座力,这种炮只能作为陆军用,可问题是,五寸炮太重了,而且移重困难,这一次宁海军北上的时候,冰雪覆盖,反而可以更方便运输了。

十二门五寸炮强劲的后座力震得地面微微震动,大团气浪裹着硝烟从炮口冲腾而起,十二枚重达七八十斤的炮弹沉沉呼啸着一飞冲天,然后一个猛子照着人最多的地方猛扎下去。

射界最就标定了,再加上蒙古军从头到尾都拿不出什么能威胁到炮兵的手段,所以炮兵连位置都不用挪,打完一发,马上重新装填,然后再次开火。

他们这一开火,蒙古军可倒了十八辈子的血霉,炮弹在他们头顶爆炸,跟平地炸开连串的惊雷似的,五十米以内血肉横飞,倾泄而下的弹片和钢珠将汹涌的浪潮一圈圈的扫倒,没被弹片击中的也被震得鼻血直流,有些甚至耳膜被生生震裂,从耳孔里喷出大股鲜血。

平心而论,这傻大笨粗的五寸炮并不是一件理想的武器,它太过沉重,操作困难,而且一炮轰过去,但是现在,它却是最可怕的武器,炮手用不着去担心会误伤自己人,只要炮弹能飞出膛,落到冰墙外面就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