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仔细思考了许久,也大致回忆起了当年的战争历程:“德国以闪电般的速度击败波兰之后,英法没有按照一些情报所预料的那样对德国宣战,反而是同年的苏芬战争导致对苏联宣战。虽然这种‘宣战’被后世归为‘静作战’一类。可是这大大的鼓舞了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也就这样于当年冬天就出台了。1940年5月,德国依靠战备和动员比苏联更为突出的优势突袭苏联。英法联军也出动几十个师从芬兰和伊朗等方向协助德国;得到充足支持的纳粹德国在战役发动后的两个月内就占领了列宁格勒、明斯克、基辅、斯大林格勒;四个月之内就占领了莫斯科,不到半年之内。整个欧洲部分的苏联地带都几乎沦陷了。
当时的中国虽然在抗战时期修通了从中原到苏联的铁路线,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因为时间有限依然存在其他方向的战略防御需求。只能出动三十个军团大约百万左右的野战力量集中在中亚一代准备展开反攻,1940年10月,刚刚结束对日作战不久的我和战友们也就这样来到了西线。高加索至斯大林格勒一代的西南战役中。三十个军百万人左右的抗德援苏志愿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歼灭整个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近六十个师乃至英法军队的十余个师,还打垮了若干加入战争的土耳其军队。并歼灭性打击二十多个师中央集团军群的援军。1941年春季,逐步恢复实力并增援到欧洲战场的远东苏军乃至欧洲苏军残部开始承担西南战线的主要交战任务。而百万左右的抗德援苏志愿军同样是在不到两个月的一个战役周期内就歼灭性打击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总计八十多个师。而接下来的一轮战役中,德国预备集团和英法联军的增援部队再次在一轮短暂的战役周期内就被抗德援苏志愿军和苏军歼灭上百个师,战线彻底瓦解。如入无人之境的中苏联军完成根本性逆转,从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境一直打倒了德国本土,并进占了整个德国。在1941年夏季,马奇诺防线也被中苏联军于很短的时间内攻破了。一年的作战中我军消灭了累计数以千万计的英法美德等国军队,而自身的伤亡虽然也不小,但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过一百余万而已……。”
张林的话越听越像是“老兵的嘴,大海的水”,哦不,老兵们的吹嘘往往顶多是讲班内连内的事而已。可没有人敢搞这种战略级的吹水。张海权衡了许久,为了验证这些话的真实性,张海就以自己所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同这位异历史岔道口的穿越者谈论了许久,讲述了有关战勤细节和战术细节上的很多问题。从后勤的角度,也让张海了解了另一个历史为面上的中国与西方对抗。
“我只知道在我们那个位面的抗美援朝时期,2个师曾经在新兴里歼灭性打击团规模的美军,这就是最大的歼灭战了。一个师进攻中可以一次作战中秒掉另一个师?德国人突袭苏联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例子吧?对苏联人的歼灭战都是靠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来进行。”
张林做为曾经从基层上来并且十分重视军建军参的老将,只问了几个问题就让张海恍然大悟:“请问那个所谓的长津湖和9兵团整个作战多少弹药?士兵的子弹基数炮弹火力什么样?”
“整个长津湖大概二百万多发左右吧。步兵一般一次进攻战斗携带四十发步枪子弹,美式冲锋枪子弹则最多五十发,不过通常战斗中的消耗量比这个要少不少。炮弹和手榴弹也消耗了少量,大概3万多发迫炮弹和山炮弹……。”张海前世和一般的军事爱好者还有所不同,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多少有所了解的。
“那么我想问问,你举得另一个例子上甘岭的时候呢?”张林又问。
“上甘岭?……。大概五百万发子弹。炮弹?迫炮弹和炮弹……不算防空炮弹也有三……。三十万发。”张海这时候似乎意识到什么。
张林思索了片刻后说道:“你刚才讲的历史我大致听明白了。你们那个历史上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死亡人数远比美国人多,要多至少数倍。就算直接交锋中也是如此,不外乎三个原因:第一是南朝鲜因为更多的人口,在整个战争中的炮灰作用要比人口少还一开始就在仁川收到重创、精锐损失殆尽的北朝鲜大,所以在停战谈判开始后,美国人可以广泛利用韩国人,而我军却不能广泛利用朝鲜人。第二是:因为前一个原因,敌我之间的交锋主要集中在我方后勤与物质条件最差的运动战时期。当我军条件大大改善后,因为停战谈判造就的有限交战,美国人主要用韩国人当炮灰,自己很少派步兵去前线了。而朝战中后期极少数中美之间的交锋我听你的描述都是添油般的作战。比如那个什么‘上甘岭’,我不知道当时的指挥人员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在狭小的两个连级阵地上每天一个营级别的在两个师的师炮群火力面前逐营添油。或许害怕打破战局导致美方增兵有关,但是这必然会导致我军本来比较优势的步兵在猛烈的炮火压制面前效率发挥不理想。但是按我的看法:只要伤员可以就地安置、并且配备了哪怕在欧洲战场看来并不算多好的物质条件,比如上甘岭那个标准。一个军打出的子弹是长津湖两个军的两倍半,还有至少带来翻倍效果的火力,平均每个军的战斗力火力实力实际上是比过去增加了十倍。运动战时期的时候一个军才能杀伤一个团,一个师才有机会杀伤一个营,如果对手构筑了坚固阵地那可能还做不到这点儿。可是在物质条件比抗美援朝改善十倍的正常情况下,那么在大规模战线展开的作战中一个师就有机会歼灭性打击对手一个师,一个军有机会歼灭性打击对手一个军,而且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到这点儿……我军的步兵可以在同意时间内于更多地方取得战绩,而对于对手而言,却无法把火力压制复制数倍在更广的战线上。需知:德国入侵苏联的几个月时间里,抵抗的苏联人也在半年内消耗了十几亿发子弹,大概相当于五六百个长津湖。想想这点儿,你就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我军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歼灭上千万敌军,几乎瞬间就把新“八国联军”打垮了。”
讲述到这裏的时候,对一些基本战史常识稍微有点儿了解的张海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军队能够依靠苏联人最困难时期水平的后勤火力条件在几乎一年之内就彻底逆转了欧洲战局,还以可以承受范围内的伤亡歼敌上千万了。
可是即便知道这些,还是让张海对所谓的“北美战场”甚至是之前的台湾或河南之战摸不到头脑。
“我军的战斗力即便能达得如此的程度,可那美国与中国隔着一个太平洋,与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我军在没有靠谱海军和海上优势的情况下是怎么过去的?我想就算是通过压服英国和日本乃至凑凑其他的,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舰队,可是又怎么能够突破美国人的岸基飞机防御圈?难不成用航母去换飞机?美国人可不是缺乏汽油和基本训练条件的日本人……。”
张林回忆了片刻后继续说道:“1943年的列宁格勒战略会议我做为在战场上最为耀眼的新星也参加过。因为我所率领的部队是曾经是对日作战和抗德援苏作战中的精锐主力,所以对美攻略首批地面部队的选拔训练与指挥由我和另两名做为参谋长和政委的同事负责,仅仅是海训的时间就有一年左右,甚至不比一些大扩军时代的潜艇官兵训练时间少了,除此以外首批登录的作战力量还换装了一系列新武器。建国初期的时候,我军步兵战斗中通常也只携带最多四五十发子弹左右。可是在官兵们的体能大大加强有了更多冗余之后,就可以携带每人平均四百发左右的子弹,这还是把中间威力弹和全威力弹平均的结果。我们原来使用的手榴弹和迫炮弹,为了节约宝贵的化工物资往往只填充一半战斗部用药,使用的引信还往往不是触发和近炸引信。而配备突击队的爆炸弹药已经是效能更高的自动榴弹,每个装有大量钢珠和奥克托今新兴炸药。这些高效的低速榴弹就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军内似乎也没有广泛普及。但在当时:我们这支突击兵团却得到了中日苏‘举洲之力’的打造,超越时代的具备了这些条件。这样同建国初期相比就是没有足够的重武器支持,我军的作战实力也比建国初期提高了十倍到十几倍。你们那个位面的新兴里不过是2个师歼灭一个团规模部队,而在经过特训打造之后,我军10万人却可以在进攻中连续进行两次同规模部队得歼灭作战,或者在防御中以大部分损失为代价换取全灭牵制四五十万敌军野战力量整整一个集团军群战略区域内的力量。为了对抗有可能的装甲力量,还集中最为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制造了不少轻便而使用高级钢材的百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这些单兵可以运用的反坦克武器可以在拥有相当精度的情况下直接对付几百米步兵掩护范围之外的敌军重型坦克正面,效能完全不逊色于一般的反坦克炮。为了对抗空中威胁和系统性技术兵器威胁,还花了高昂的成本制作了不少高成本的伪装网。就这样,我们10万人左右的突击部队乘坐在两年时间里新建出来的千余艘登陆潜艇在地中海集结,经过已经被我军控制的直布罗托展开直接针对美军东海岸的登陆行动。
那个时候的美国已经开始举国动员起来。虽然他们在大陆干涉作战中损失不小,不过还是在东海岸部署了一百五十个师群的兵力。而在当时远离腹地、没有多少人口工业的加州只部署了五十个师。我们在战略权衡之后还是看到了美国西海岸登陆的诸多害处与东海岸登陆行动的诸多有利之处,这也是美国的地理结构所决定的了。
因此,登陆作战变成了敌前强攻。我率领的大部分官兵都在第一批的登陆作战中消耗殆尽,残余的官兵集中牺牲官兵们和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弹药继续战斗,终于从防御密集的美国东部集团军群中打出了一个足够广阔的缺口。可是东海岸的美国本土援军援援不断的赶来,我们在弹药所剩不多的时候就只能靠处处都会遇到抵抗和麻烦的游击战来尽可能的给刚刚遭遇巨大损失还没有恢复过来的美国人制造更多的麻烦。就在躲避在一片麦田里的我还有最后的官兵们觉得可能无法幸免的时候,在第一批登陆行动之后的第二批次登陆力量终于赶到了。这一批登陆的官兵也在同庞大敌军的鏖战中伤亡殆尽,但是二十多万官兵的牺牲却终于使得美国东海岸防备的上百个美国师丧失了进攻的能量,为后续潜艇登陆部队的抵达和最终战局的逆转开创了条件。在整个累计美国东海岸登陆作战行动中,累计有四百多艘潜艇在任务中被击沉或因为其他原因损失,三十多万最优秀的官兵伤亡,可是夺取了整个东海岸船厂和海军基地的我们却终于支撑到了美国海军因为丧失陆地基地而丧失能量的时候。加上漫长的海岸也为残余的我军所控制,从空中和水面增援而来的大部队彻底改变了美国本土的战局。”
张林对前生往事的讲述看起来简略,却也让张海感受到了这场创造奇迹之战的惨烈。自己在这个时代虽然也开创了丰功伟绩,但是同那个低谷年代的“赤龙之吼”相比,就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