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乘风破浪(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既然崇祯皇帝无动于衷,何震便也只得自认倒霉了事,此番他又见赵无忌大军前来,有过经验教训的何震急忙找来城中有头有脸的缙绅们陈说利害,向他们募捐劳军的粮草物资,这些缙绅大半在城外也都有产业,担心赵无忌也像吴三桂那样再抢劫一番,是以纷纷慷慨解囊,这次的募捐尚算十分顺利。

只是禹城县毕竟不大,这些缙绅募捐的劳军财物其实也不是很多,何震原本心中惴惴不安,担心赵无忌会嫌少,没想到见面之后,赵无忌一脸的和颜悦色,再三感谢何震前来劳军,并且表示黑旗军的粮草自会从青州府送到,并不需要禹城县助粮助饷。

何震在营寨中一路前行,到赵无忌所部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吴三桂手下的兵痞们截然不同,心中感激之余,便把赵无忌大大地夸赞了一番,赵无忌只是含笑谦让,并不说话,眼看赵无忌急于行军,何震便知趣地早早向赵无忌告退,返回了禹城县。

何震前脚刚走,后脚来自朝中的八百里加急快马再度来到,送来了崇祯的旨意和杨嗣昌的文书,赵无忌叹了一口气,只得出去接旨。

崇祯这次的旨意一反前两次的褒扬和赞许,语气颇有些严厉,只是不断催促赵无忌,令他尽快率主力大军前去追击多尔衮部,营救德王,不得有误。

赵无忌接了旨意,又将信使送走,回到帅帐之后,这才坐在书案之前,打开杨嗣昌的文书,皱着眉头看了起来。

相比崇祯旨意的简单几句话,杨嗣昌文书中的内容可就丰富多了。

赵无忌当初救过杨嗣昌的命,这个恩情杨嗣昌一直都记着,所以这虽然是一封官方文书,杨嗣昌却以春秋笔法在里面暗中点醒赵无忌,而赵无忌也读出了杨嗣昌字里行间的暗示之意。

当今皇上对你的行为非常生气,你必须尽快调集主力大军,前去追击多尔衮,哪怕是做个姿态也好,哪怕是不能取胜,也好让皇上有个台阶可下,就算最终没有救出德王,朝廷也不会责怪与你。

你不要再追皇太极了,尽快去追击多尔衮,不要再违背皇上的旨意了,皇上如今对你意见非常大,已经动了撤换你的心思了。

这就是杨嗣昌在文书中隐藏的暗示之意,赵无忌何等聪明,自然是一看便知。

放下杨嗣昌的文书,赵无忌有些苦恼地摇了摇头,他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借助手下强大的枪骑兵,以及高空中的热气球,再加上杜红儿恐怖的情报网络以及飞虎队无孔不入的渗透能力,自己对清军的兵力和动向非常清楚,但是赵无忌忘记了一点,腐败无能的大明情报机构,至今依旧对清军的真实实力和作战目的毫无所知,以至于崇祯皇帝对当前的战局,依旧是云里雾里看不清楚。

实际上,历史上的大明朝廷就是这样,一直到清军撤退出关外以后,大明朝廷都没有弄明白清军的具体兵力和作战目的,其腐朽无能,一至于此。

都怪自己没有事先和皇帝讲明清军分兵的目的,以及清军兵力的具体构成,以至于不知前方真实情况的崇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并向自己下达了错误的旨意。

必须尽快把清军的情报,以及自己的想法禀报给皇上,免得崇祯对自己的误解越来越深,想到这里,赵无忌随手取来一张信笺,在书案上摊平,一旁的春桃看他要动笔写信,急忙上前给他磨墨,赵无忌略一沉吟,便持着手中狼毫,沾了沾墨水,便写了下去……

旅顺口,这座再度重返大明怀抱中的辽东重镇,如今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处巨大的工地,这里到处都是喧嚣的人群,热闹程度相比以往,几乎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

李定国率军在满清腹地绕了一个大圈子,沿途的满清府县被他逐一攻陷,明军解救了大量的汉人和朝鲜百姓,也焚烧破坏了大批满清的粮草物资以及防御设施。

阿巴泰,代善两人相继败于李定国之手,留守的清军已再无勇气去追击这支明军,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明军在满清的腹地大肆破坏,就好像皇太极的主力如今正在大明内地四处破坏一样。

来啊,互相伤害啊。

不错,如今大明和满清正像是在互相伤害一般,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一刀。

但是大明毕竟人口众多,疆域辽阔,此番虽然山东一带几乎尽数遭受战火荼毒,看上去伤势颇重,但山东之外的地方依旧完好,恢复力较为强悍,只要假以时日,大明很快就能恢复过来,但满清的情况,可就是完全不同。

辽东苦寒之地,人口原本就不多,女真人口更是不超过十万,在这种互相伤害的情况下,明显是人口少,疆域小的满清,更为吃亏一些。

满清腹地,很多稍大一点的府县都被明军破坏,大量的汉人和朝鲜人奴隶得到解救,脱身而去,没了这些最底层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靠那些少量只会捕鱼打猎的女真人,这些地方恐怕今后数年都恢复不了元气。

那些被解救出来的百姓们,其中大部分的朝鲜人都直接返回了自己的国家,也有少部分朝鲜人,因为仰慕天朝上国的文明和繁华,于是便也跟随汉人百姓一起,来到了旅顺口。

如今的旅顺口,半月之间,人口骤然暴涨了四五万,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是来自于从满清腹地逃出的汉人和朝鲜百姓。

旅顺城头之上,风尘仆仆的李定国在这里见到了一个熟人,那是自己的师弟归庄。

顾炎武派遣了一队施工队,携带了大量的钢筋和水泥,从乐安港出发,并在旅顺口登陆。

归庄与施工队一同来此,他此番的任务乃是建设旅顺口的城防工程,他要在这里建造堡垒,碉堡,加固城池。

一下子多了四五万百姓,这给旅顺口的明朝守军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过好在归庄还记得他师父赵无忌在青州赈济百姓的故智,只要照猫画虎就行了。

在归庄的安排下,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得到赈济,无论是汉人还是朝鲜人,每天都会有明军士卒在上百个地点,设棚施粥,每人每日可以得到两碗粥,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人不至于饿死。

但是百姓们若是想要吃得更好一点,那就必须在这里打工干活,这样不但伙食更好,每顿都有白面馒头吃,还会有额外的工钱可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