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族的庶子或是不得意的读书人。
他们或是为了扩张家族势力,或是想要寻求一官半职。
他们只要有些许才能,就能在藩属国崛起,改变自身的命运。
这个群体很少,另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一无所有的底层百姓。
大华帝国的土地,还需要百姓通过银行借贷购买。
海外总督府的土地属于半卖半送,百姓获得这些土地,要附加很多要求。
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大华帝国境内,税收一视同仁,
藩属国那里完全不同,百姓移民到藩属国,能分到更多的土地,土地免费分配,不需要额外花钱。
每个藩属国都有免税的政策,最短的国家也给百姓免税三年。
最为关键的一点,百姓前往藩属国种田,那是去当地主,靠番薯国的奴隶种地,不需要自己下地挥锄头。
这对于百姓的吸引力巨增,他们之前对地主士绅极其厌恶。
但他们有机会当上地主士绅,奴役其他土着帮自己种地,他们绝不会把机会拱手相让。
皇帝苏河了解到的消息,仅是北美洲的赵国,国内的汉族人口,那就高达一百三十多万人。
他们对其他的种族的移民,那也是来者不拒,外族人口是汉族的一到两倍。
可想而知,数个藩属国合在一起,他们接纳的移民,将会是何等庞大的数量。
藩属国产生的虹吸效应,他们把海外总督府大量帝国底层百姓吸走。
东倭总督马蘅、交趾总督陈贞慧、暹罗总督杨宝森、缅甸总督刘志勇、东印总督温成林。
这五名总督,为了保障总督府不崩盘,他们已经做了很多措施。
这些措施完全不管用,局势还在不断的恶化。
五位总督看到,凭借他们的能力,已经无法挽回总督府衰退的局面。
他们也害怕总督府出现问题,像原东倭总督李知恒那样被撤职。
五位总督选择把这件事捅出来,联名上奏请求朝廷解决这个问题。
皇帝苏河读完之后,他就把电报扔在一边。
这个问题很棘手,不是简简单单几项政策就能解决问题。
大华帝国不能向藩属国那样,直接免费分配土地。
老祖宗就传下来一句至理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百姓都是苏河建立势力之初,统一贷款购买土地。
例如四川陕甘地区的百姓。
这个款项在当时,大部分成为军费,保障了当时的小团体财政不出现问题,让他们不会因为缺钱而分崩离析。
很多百姓通过这几年的奋斗,已经把欠的贷款还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喜欢明末逐鹿天下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明末逐鹿天下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