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老爸来上海(1 / 2)

民国大能 闻人毒笑 1848 字 5个月前

李铁并不知道大和良田和水上一郞又返回杜府去救治那两名日本武士,经过刚刚的一段小插曲,所有人对于李铁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于李铁的实力也更加忌惮了。

原本还想给李铁来个下马威的上海三大亨也取消了原来的计划,一时之间,上海四大亨变得无比的熟络,大家好像多年不见的老友,热切的交流着。

尽管李铁年纪最小,可是见多识广的李铁在与三大亨的交谈中并不落下风,这也让三大亨更加高看了李铁一眼。在会的各界名流上百人,纷纷上前与李铁交流合照。

最后还是戴笠提议不如给上海四大亨来张合影,得到了在场嘉宾的一致同意,于是后世的上海三大亨照片集中,又多了几张上海四大亨的照片。

照片中的李铁虽然年青的像个孩子,可是和三个老气恒秋的大亨站在一起,更显得他的英气不凡。

这张照片后来也成为了后世李铁研究学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也是后来政敌攻击李铁的重要证据之一。

杜公馆的生日宴会开的很成功,日本人虽然吃了亏,可是并没有当场找李铁的麻烦。李铁因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所以宴会刚刚进行到尾声就要先行离开。

李铁和戴笠挥泪相别,李铁更在一众上海名流的注视下,挽着千尾蝎的玉手坐上福特轿车,消失在各名流的眼前。

看着李铁和千尾蝎潇洒的背影,杜月笙不禁向着戴笠赞叹道:“戴老弟,这个李老弟是个人物,和他聊了半天,愣是一句露底的话也没说。”

“呵呵,初次见面,交浅言深也不是李老弟的风格。以后在上海的地面上,我这位小老弟要是有什么需要杜先生帮衬的地方,还请您多照顾一下。”戴笠微笑着向杜月笙说道。

“哈哈,他连日本人都不怕,你还怕他吃亏了?而且斧头帮就在他的身后。你放心吧,不会有人敢动他的。”杜月笙笑话戴笠杞人忧天。

“唉,你也知道,如今上海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竟相登场,我只是担心他年纪青,让心怀叵测的人给利用了。”戴笠还是不放心。

“放心吧,以后我会留意的,不会让他吃亏的,你尽管放心的回广州吧。”

就在杜月笙正在送别生日宴的各个贵宾时,此时在上海的外海上,二十艘老式商船正慢慢航行在海面上,每一艘商船上都挂着一面金黄色的旗帜,上面书写着,“奉化天放”。正是李铁父亲的天放粮行船来上海接收那四千吨粮食来了。

可是细细一看,李天放现在并不在船上,原来他并没有跟着坐船来上海,他是算着时间,踩着点坐着火车来的。

此时的李天放也刚刚下了火车,身后还跟着两名身强力壮的伙计。

刚一下火车,李天放还在感叹夜上海的繁华,只听旁边的伙计说道:“老爷,咱们到上海了,为什么不通知一下少爷呢?你看,大半夜的连个接站的也没有。”

“你懂什么?我要是告诉他我来了,还能有突然袭击的效果么?我不搞突然袭击能知道这小子现在在上海到底是真的在学习呢?还是天天花天酒地呢?”

李天放教训了一下身边的伙计,三人找了间站前旅店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李天放叫上两辆黄包车,直接奔着同济大学去了。

哪知来到同济大学,一打听二五级管理班还好说,再一打听要找李铁,所有人看他的眼光都有些怪异。

当他自报家门说是李铁的老爸时,竟然惹起了四周一片嘲笑之声,原来自从上海滩传出李铁李财神的名号之后,三天两头有人来学校认亲的。

什么叔叔,大爷,婶婶的,就连自称是他老爸和爷爷的也有不少。开始还有人相信,好心的给指个路,后来骗子越来越多,现在每天查看一下有多少骗子来认亲已经成了同济大学的一道风景。

有些自以为好心的学生还指导李天放:“大叔,想挣钱你也得换身衣裳呀?你看你穿得这样土,谁能信你是李铁的老爸呀?”

刚才就有一个满身珠光宝气的女人自称是李铁失散多年的亲妈呢。刚刚让我们打发走,听说去华兴洋行了,你要是也想骗不如也去那里找李铁好了。”

“胡说八道,李铁他妈还在奉化老家好好的,怎么会来到这裏?再说我内人一生勤俭持家,她才不会穿得什么珠光宝气呢。

我是他亲爹,我要见李铁,你们快告诉我他的班级在哪?我要去找他,找到他非得揍他一顿,才上学几个月,就闹出了如此多的事端,还让人家女方家长找上门来。”已经误会李铁做了错事的李天放气乎乎的说。

眼前的同学告诉他:“大叔,不管你和李铁什么关系,你来我们学校来找他是不对的。他现在不上学了,在华兴洋行办公,有事你去那里揍他吧。”显然这个同学也没安什么好心。

李天放一听李铁都不上学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手中的文明杖拄着地面砰砰直响:“好他个李铁,几个月不见,连学都不上了。

我就说他不能好好的学习吧?说不定他以前找我说什么帮我联系到了国外的粮食也是骗我的。走,咱们去华兴洋行,让我抓到他,我非打死他不可。”

李天放出了校门,再打听好华兴洋行的地址,匆匆赶去华兴洋行,刚刚来到洋行门口就大声喊道:“李铁你个衰仔,还不快给我滚出来,你老子我非打死你不可。”

喊完了提起文明杖就要撞门而入,谁知还没等进到洋行大门,就见大门从裏面打开,一个胖胖的浑身珠光宝气的妇女,被几个壮汉抬着四肢从门裏面扔在了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