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因某些原因,今天突然出现大量用户无法打开网页访问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首字母+org点com,)找到回家的路!
待金献民重新站起来,嘉靖的目光便又转回到徐晋身上,饶有兴趣地道:“徐卿刚才说消除鞑靼这个隐患,不一定要完全消灭他们,那徐卿有什么办法消除鞑靼这个隐患?”
徐晋不禁为金首辅默哀两秒种,本来就威信不足,难以领袖群臣,偏偏还要跟皇上对着干,此次廷议之后,估计首辅之位更加坐不下去了,轻咳了一声道:“回皇上,肉体上的消灭只是下下之策,真正高明的消灭,是在精神上的消灭。”
嘉靖心中一动道:“徐卿的意思是教化?就像南洋都护府和东洋都护府那般,对鞑靼进行殖民统治?”
徐晋点了点头道:“皇上英明。”
廖纪冷哼一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我大明的南蛮夷族尚且不服王化,试图教化更为凶横的鞑靼人,简直是异想天开,可笑之极。”
徐晋淡道:“异想天开其实并不可笑,可笑的是连想都不敢去想,食古不化固步自封之人,最终只会被历史洪流所抛弃,鞑靼人并不是不能被归化的,想当年太宗皇帝麾下的三千营便是归化过来的蒙古人,他们同样对大明忠心耿耿,而且作战英勇,战力强横,立下无数功劳。”
廖阁老被暗讽食古不化,不由再次气得胡子乱颤,奈何此子太能辨了。
金献民冷然反驳:“那只是区区三千人而已,倒也容易掌控,诱之以利,慑之以威即可,然鞑靼的人口虽远远不如我大明,但也有百万之众,而且所处地域广袤,如何掌控得了?既然掌控不了,又谈何教化?”
徐晋淡定地道:“那就想办法去掌控!”
金献民哂然道:“敢问靖国公计将安出?”
徐晋似乎并没有听出金献民语气中的嘲讽之意,神色自若地道:“其实说难也不难,在鞑靼征兵二十万调往南方屯田即可!”
金献民愕一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虽然徐晋这个所谓的方法听起来很蠢,但正因这方法蠢得难以置信,金献民倒是谨慎起来,不敢随便接话,免得中了徐晋的圈套,这小子能言善辨,不得不防啊!
只是工科给事中戴威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是坚定的主和派,乃刚才跟随金献民跪下请求皇上三思的十三名官员之一,此时只以为抓住了徐晋的破绽,于是大声嘲笑道:“嘿,本官还以为靖国公想出来的是什么高明法子呢,原来只不过是引狼入室啊,果然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哈哈!”
殿内瞬时响起了一阵低笑声,委实是徐晋这方法太荒谬了,在鞑靼征二十万兵调到南方,这不是给自己添乱吗,说是引狼入室也不为过,要不是靖国公这些年确实为大明立下天大的功劳,大家还以为他包藏祸心呢。
嘉靖剑眉皱了皱,他才不相信这么馊的主意会是徐晋想出来的,除非……自己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高明之处吧。嘉靖扫了一眼神情自若的徐晋,不由露出深思之色,殿中也有不少大臣陷入了沉思,显然想法跟嘉靖一般。
此时,吏部尚书方献夫突然轻咳一声,站出来道:“徐大人这方法初听起来确实十分荒谬,但仔细一想,实则是高明无比。”
一众大臣不由微微吃了一惊,金献民和廖纪的面色却是沉了下去,还隐有怒色。
原来,金献民和廖纪日前便跟方献夫通过气了,后者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他们,但也暗示过不会支持出兵北伐,结果这个时候却跳出来对徐晋大加赞赏,分明就是屁股坐歪了,岂有此理,这头见风驶舵的老狐狸,跟蔡鹏是一路货色。
吏部掌管百官的考核升迁,被称为天官,实乃六部中分量最重的部门,而且吏部尚书手里还一个撒手锏,那就是六年一度的京察。所谓京察即是吏部对所有官员的考核评级,京察不合格的庸官将会被降职或者罢官,所以每到京察年,百官就相当于渡一次劫,而负责京察的吏部尚书大权在握,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正因如此,就连皇上都敢喷的科道言官们,却不敢怎么去喷吏部尚书,无他,担心京察的时候会被穿小鞋呗。现在尚书方献夫站出来支持徐晋,这分量不可谓不小,可以说风向是彻底的改变了。
嘉靖不由大喜,欣然问道:“方卿家,徐卿这法子高明在何处?”
方献夫清了清嗓子道:“在鞑靼征兵二十万调往南方屯田,这个方法乍一听很是荒谬,还有引狼入室之嫌,但是仔细一想,二十万人看似很多,但若分散到各州县去,不过是溪流入海矣,只要加强监督管理,断然闹不了乱子,况且,我大明两广地区地广人稀,山重水复,把鞑靼人调到这些地方屯田开荒,简直是一举两得。”
嘉靖眼前一亮道:“方卿家继续讲。”
方献夫捋了捋胡子得意地道:“以上都是次要的,此计的最高明之处是在于釜底抽薪。鞑靼人本来只有百来万人口,征兵二十万,基本把最能闹事的青壮都抽掉了,剩下的妇孺老弱便就好办了,无论是控制,还是教化都容易得多。”
此言一出,瞬时犹如醍醐灌顶,大部份官员都不禁恍然大悟,同时倒吸一口冷气,这果然是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啊,此法如果真能实行,那么困扰大明一百五十多年的北方问题,真的有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嘉靖激动得俊脸充血,目光望向徐晋问道:“徐卿,如方卿家所言否?”
徐晋有些意外地看了方献夫一眼,这个釜底抽薪之计并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后世的清朝总结出来的。众所周知,大明国祚两百七十多年,从来没试过彻底征服北方的蒙古人,而清朝却轻易如举地办到了,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女真人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与蒙古人同宗同源,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征兵。
没错,就是征兵!
清兵入主中原后,为了打击残明势力,控制广大的国土,他们大量从蒙古征兵,要知道当时的鞑靼也就百来万人口,青壮年几乎全部被满清政府征走了,剩下的老弱妇孺想闹事也闹不起来,既然清朝能做到这一点,大明自然也能做到,当然,其中一个前提是首先用武力暂时压报鞑靼人,否则征兵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