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整顿吏治(1 / 2)

明越坡 国之祯祥 1710 字 2022-12-14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朱元璋杀掉陈友定父子之后,想想南方基本平定,零星存在的一些小股的匪患,有李文忠在那里收拾,根本就不足为虑了。

而江南的李文忠和杨宪,这二人一文一武,怎么看都是相得益彰。可就在风平浪静的表面繁荣背后,实则已经暗流涌动。

要说这股暗流涌动的源泉,可以追溯到李善长这里了。

朱元璋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册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左丞相,册封徐达为魏国公、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册封常遇春为鄂国公、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太子少保。其余众臣皆加官进爵。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丞相都分设为左丞相和右丞相。至于是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历朝历代又还不一样。但需要明确告诉大家的是,明朝的丞相,是以左丞相为尊。

李善长被朱元璋委以左丞相的重任,自然是工作更加努力了。当然,领导如此赏识你,你不好好干,也说不过去嘛!

朱元璋登基不久,与李善长有过一次非常深入的谈话。谈话的大体意思就是,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天下大局即将笃定。现在必须要从过去那种粗放式的高速发展,转型到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来了。

朱元璋着重跟李善长谈了吏治的问题。正所谓“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如果吏治不清明,是难以坐稳江山的。

李善长是自然是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不过这要整顿吏治,势必要敢于碰硬,万一遇上了朱元璋七大姑、八大姨的什么关系,他李善长又该怎么办呢?

李善长的担心,朱元璋很快就瞧出来了。他立即给李善长吃了定心丸,当初朱文正犯事儿,他都没有姑息。谁还能比朱文正与他朱元璋的关系更亲密?

既然有了朱元璋这番话,李善长就放心了,他决定好好干一番,不说能跟一些贤相,诸如房玄龄、杜如晦之流媲美,至少也要对得起大明开国丞相这个名头。

李善长经过仔细琢磨,觉得要从与朱元璋稍微沾儿亲、带点儿故的人下手,这样才能震慑群臣。

就在李善长在苦苦寻找合适的人员及合适的时机整肃吏治之时,有两个不知死活的人竟然主动撞到了枪口之上。

这两个人,一个之前介绍过,就是李贞的堂弟、李文忠的堂叔李饮冰。要说这李饮冰之前在洪都当按察使,被朱文正穿了小鞋,在扳倒朱文正的过程中,他也是起了大作用、立了大功的。

正是因为在朱文正事件中有功,朱元璋把他派到了武昌任知府。武昌当时可是比洪都更繁华的地方,对于朱元璋的这个安排,李饮冰自然是十分高兴。

可是李饮冰这一高兴,就有些忘乎所以了,他也渐渐地被繁华武昌的灯红酒绿所腐蚀,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也就渐渐扭曲了。

武昌早年间是元朝的地盘儿,后来又被徐寿辉、陈友谅统治多年,其社会关系也算得上十分复杂。

李饮冰到武昌主政之后,厘清一些土地关系,为大明王朝增加一些官产,是他的本职工作。

因为当时的情况比较混乱,李饮冰发觉此事有机可乘,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主政一方的李饮冰若不乘此大好机会,为自己及子孙后代捞些好处,还真对不起自己头上这顶乌纱帽。

要说李饮冰这事儿办得也不算太可恶,在这种混乱的时期,谁不想浑水里摸两条鱼呢?可坏就坏在李饮冰胃口太大了,仗着自己是知府,是朱元璋姐夫的堂弟,完全不将其他官员放在眼里,意欲在武昌只手遮天。

有句俗话叫做“别人吃肉我喝汤”,就是大人物不能将所有好处都一个人独吞了,再怎么,也得给手下的人留一点儿。

当时朱元璋派到武昌府的按察使姓杨,名希圣,是那位被派到浙东行省当参政的杨宪的亲弟弟。

杨希圣与他哥哥杨宪一样,也是检校出身。初到武昌任职,杨希圣也没有落脚之处,只好暂住在官衙的后宅。好在是他只是一个人来武昌上任,并未带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