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 日夜操劳(1 / 1)

明朝小侯爷 难山之下 1016 字 2022-12-08

马车一路缓慢的穿过人群,“提督大人”、“国公爷”之类的喊声此起彼伏,张知节一行人都感到心潮起伏,这里的百姓终究没有忘记一手缔造了泉州繁盛的人。!马车离开了码头,一路向来远驿行去,繁盛的泉州终于映入了张知节一行人的眼帘。最震撼的莫过于徐光平、沈氏等人了,泉州怕不是京城还要繁盛吧。沈氏讶然道:“当初的泉州真的只是一座小城吗?”张知节点头笑道:“是啊,只是一座小城,一座天津还要小的小城。日新月异啊,如今这变化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沈氏听了赞叹道:“开海通商真是好大的魔力,也怪不得会有这么多百姓会自发的前来迎接你,或许在他们的眼里你是泉州的再生父母。”张知节点头道:“泉州父老确实有心了。”沈氏俏皮笑道:“是不是心里很得意呀?”其实她心里有些得意又有些欢喜,因为这是她的男人。她陪他见证了这样激动人心的景象。张知节苦笑道:“有些惶恐!”这答案出乎了沈氏的预料,而且看张知节的样子不像是假的,沈氏惊讶道:“惶恐?为何?”张知节苦笑道:“这动静早晚会传到京里去,到时候怕又是一桩麻烦。”沈氏听了立即明白了,张知节来到泉州却有万人相迎,这样的威望传到京里肯定会是一桩麻烦。沈氏心里的欢喜之情顿时不翼而飞,担忧地急切道:“会不会引起皇的疑忌?这可怎么办?”张知节笑着安慰道:“虽是麻烦,但也算不大麻烦,若是如此简单会引起皇的疑忌,我早被皇疑忌了。”虽然这样安慰着沈氏,但是张知节还是思忖着怎样将这事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先下手为强,自己先将此事告诉正德皇帝,当然信少不得用一些春秋笔法。不过让张知节心里安慰的是,泉州一地多为他的亲信,江南沿海诸地的豪门大族都是开海的受益者,都与各地官员往来密切。即便是传入京里也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还不见得会有人信,多半以为是三人成虎夸大其词罢了。一路道了来远驿,张知节下了马车问白玉兰道:“码头的人群都散去了吗?”白玉兰自然知道张知节的心思,点头道:“大人放心,都已经散去了。”张知节点头,放心住在了来远驿。而对于沈氏来说这无疑是迟来的幸福,她第一次和张知节住在了一起,在这里她可以不必顾忌什么。当夜张知节写了一封信给正德皇帝,闲说自己抵达了泉州,泉州已是繁华如苏杭,自己抵达泉州竟有泉州的百姓在码头迎接云云,写完之后立即交给锦衣卫递回京师。在海飘了这么久十分渴望回到陆地,但是真的回到陆地了才发现并不适应。所以很多人在这一晚失眠了,不过张知节倒是还好,失眠的一夜是香艳的一夜,特别是沈氏叫来了羞答答的紫烟。紫烟跟了沈氏这么些年,已经过了双十年华,本应算是人生最美的时候,但是在那个时代眼里已经算是老姑娘了。原本沈氏是打算为紫烟寻一门好亲事风风光光的出嫁的,但是紫烟却铁了心不嫁人。对于已经不打算嫁人的紫烟,沈氏十分怜惜,两人相依为命如同姐妹一般,但是总不能两人如此孤苦一生。这一路思来想去的沈氏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自己生不下孩子,紫烟又决然不嫁人了,不如让紫烟做了通房丫鬟罢。若是能侥幸生下个一男半女,两人也能有个依靠。而且她要参与到商行当身边需要帮手,而一直跟在她身边的紫烟自然是最合适的。张知节重回泉州可谓是惊动了无数人,从第二天开始来远驿前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打听到了国公爷是带着侍妾来的,所以也都带着妻子登门,不只是自己拜见国公爷,也让自己妻子走一走夫人路线。徐佳颖远在京城,沈氏做了来远驿的女主人,落落大方的出面接待前来拜访的夫人们。因为她要出面参与到商行之,这也是她露面的极好机会。这个东南沿海可谓是风起云动,虽然十分疲惫,但是张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见了很多人,这期间整个泉州城可谓是纷纷扰扰。相张知节的忙碌,徐光平可谓是最清闲的人了,张知节忙着会见宾客,也用不着他跑腿。徐光平一头扎进了泉州城里,充分感受到了泉州城的豪奢和繁华。张知节更累的是沈氏和紫烟,夜里曲意承欢,白天还要见客,不只如此,还要梳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谓是既劳身又劳神。这时的沈氏心里十分庆幸将紫烟做了通房,要不然的话她绝对撑不住非得累倒不可。虽说门庭若市,但是能登来远驿门的豪门巨贾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忙碌过后终于清闲了下来,沈氏刚刚送了一口气,张知节要带着她前往商行的总部。商行坐落在泉州城寸土寸金的地段,占地极广十分气派。自从得知国公爷来到泉州之后,商行下都十分振奋。只是吴承如今人在满剌加,所以几个掌柜的也不敢贸然登门。亲卫护送着马车一路前往商行,这还是张知节来到泉州之后首次走出来远驿。好在距离张知节来到泉州七八天了,泉州百姓的热情也消退了不少。马车还没有来到商行门口,这么大的动静已经引起了伙计的注意。几个大掌柜的小跑着从商行里出来,马车正好到了跟前,几个大掌柜噗通噗通跪下了。他们没敢贸然前往来远驿,没想到国公爷竟然亲自驾临商行,这让他们激动之余也有一丝忐忑。张知节下了马车,几位大掌柜的齐声道:“恭迎国公爷!”张知节转身扶着沈氏和紫烟下了马车,然后转身亲自将几位大掌柜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