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教父》外传(2 / 2)

摩登时代 忧鬱的青蛙 1562 字 7个月前

故事还是以一个华人黑帮头领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50年代开始他的发家史开始讲起,一个黑道教父如何避开政府的调查,转变成为一个金融大亨。全剧的矛盾冲突形成的高潮集中在70年代,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如何被裹挟在历史的浪潮中,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故事设定,算是打了一个擦边球,萧逸臣在剧本中着力揭示的还是华人在美国真实的生活历程。一个稚嫩的青年,如何慢慢的被生活改变成一个心狠手辣的黑道枭首,之后又是如何在权力和欲望中找到自我救赎的道路。当他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登上了黑道顶峰的时候,自己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深深的寂寞。他厌倦了罪恶和阴暗,所以他渴望走出阴影。他千方百计的将自己见不得光的产业漂白,一心只想做一个本份的商人。

但是事与愿违,似乎从他踏入黑道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一条路走到黑。他想要放手,但是他的对手却不愿意放过他。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毁于对手的疯狂报复,命运又一次将他拉入黑暗的深渊。为了惩治幕后凶手,他不得不重拾久违的黑道权力,再次化身黑道教父,与对手展开一场斗智斗勇的暗战。

主角出入于华尔街的各种高级酒会,明面上的身份光鲜而令人羡慕;在背地里,他控制数量庞大的黑社会产业,谈笑间可以决定手下很多人的命运。两种身份的矛盾冲突体现了萧逸臣当初对故事的一个基本设定,人性就有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罪恶与善良、正义与邪恶、成功与失败在本质上都是一体的。人的一生就像在抛一枚硬币,你永远都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面,而压制另外一面。

在全剧的最后,他终于战胜了对手,但是他也在无意中杀死了代表正义的检察官,那是已经死去的对手给他设下的最后一个圈套。那位检察官临死前和主角的对话发生在一个教堂之中,主角离开的时候告诉将死的检察官:“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只想做一个好人!”

他离去时萧索的身影和检察官视线中逐渐失去生命色彩的画面,被萧逸臣写成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结尾。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并不是第一个看到这个剧本的人,剧本完成之后萧逸臣首先想到是老穆。因为在这个人物的设定上,他多少有些参照了老穆的真实经历,尽管很多地方都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萧逸臣还是坚持认为他写的就是老穆。

在看过萧逸臣的剧本之后,老穆只是微笑着摇摇头,“我很喜欢裏面的这个角色,因为他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善与恶的争锋、人性的剖析都很深刻。我比他幸运,因为我还有选择成为一个好人的机会。”

老穆的回答多少让萧逸臣有些失望,但剧本到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手上却是另一番境遇,用‘惊为天人’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看过剧本之后的反应一点都不过分。上一次是萧逸臣跑到纳帕河谷请他出山,但这次接到剧本之后,他自己却主动跑到了洛杉矶,甚至不够萧逸臣助理的阻拦,直愣愣的闯进了萧逸臣的办公室,生生的打断了他和一位部门负责人的谈话。

看着一脸惊愕的萧逸臣,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只是略带歉意的笑了笑,“Xylon,我很抱歉打扰你的工作,但是我现在确实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说!”

萧逸臣看到了助理脸上无奈的表情,随即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有关那件事情,我另外再找时间和你谈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闯入让他不得不提前结束了与那位部门负责人的谈话。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毕竟是久负盛名的好莱坞大导演,这样的人物脾气总是有些怪异,行事也不按常理,所以萧逸臣并没有要埋怨他的意思。礼贤下士一惯是萧逸臣的待人原则,这也是很多性格脾气各异的电影人愿意和他进行合作的重要原因。

“是那个剧本的问题吗?”萧逸臣让助理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倒了一杯咖啡。

“那应该是你独立创作的作品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刚才一副急匆匆的模样,现在却又可以一边慢条斯理的喝着咖啡,一边回答萧逸臣的问题:“整个剧本的连贯性和独立要比你之前所有的剧本都要好,而矛盾冲突把握得很到位,很多细节都富有隐喻的象征意味,这样的剧本,应该是完全出自你个人的手笔。”

“谢谢您的夸奖!”萧逸臣自己独立创作的剧本能够得到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这样大导演的肯定,他的感谢是由衷而发的。

“我同意拍摄这部电影,但是在剧情上它和《教父》前三集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所以我们将它设定为《教父》系列的外传如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语气可不像是征询萧逸臣的意见,作为《教父》经典的开创者,他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具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