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逸臣沉默不语,他承认詹姆斯·卡梅隆的想法确实很独特,尤其是启用华人演员的想法,更是对萧逸臣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以往的007电影,都是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的表现,所以在所有的007电影中,情节都是惊人的相似。正义的化身与罪恶进行搏斗,最后在几位红颜知己的帮助下战胜对手。虽然不断的被重复,但是正如詹姆斯·卡梅隆所说,由于不断新的元素加入,007电影一直在影迷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非正式统计,全球看过007电影的观众总数起码有20亿人次,即地球上每3人就有1个曾经看过007电影!曾经的“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这样总结“007”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
但是仅仅是新瓶装老酒,依靠经典的口味来吸引观众,确实打动不了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导演,因为个人英雄主义是好莱坞电影的主流文化,所以007电影经典的剧情似乎很难改变,所以詹姆斯·卡梅隆就只能够从角色定位上进行颠覆。也只有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导演,才会冒出这种大胆而又疯狂的想法。
如果按照詹姆斯·卡梅隆的想法来编写剧本,撇开剧本的质量不谈,这样的影片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冒险。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詹姆斯·卡梅隆除了拉萧逸臣入夥之外,别无选择。因为在好莱坞,能够心甘情愿的陪着他一起冒这个险的就只有萧逸臣。
詹姆斯·卡梅隆认定萧逸臣骨子也有一种渴望冒险的天赋,所以才会提出这样的想法,而萧逸臣也确实被他打动了。“我可以试一试,但这不是约定。在剧本没有完成之前,我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协议,我也没有答应过你任何的东西。”萧逸臣虽然同意编写剧本,但他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完成这个剧本,所以在这之前他要与詹姆斯·卡梅隆约法三章。
“你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不是吗?”詹姆斯·卡梅隆点头同意了萧逸臣的想法,他知道即便是没有正式的答应下来,萧逸臣也会全力以赴的去完成这个剧本。
詹姆斯·卡梅隆确实是很了解萧逸臣,事实上在送走卡梅隆之后,萧逸臣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詹姆斯·卡梅隆的设想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大纲,他准备将这个剧本设定成有些类似《无间道》那样的情节,冒充007的人心中其实也渴望成为真正的007,所以他千方百计的想要除掉真正007。而真正的007在剧中扮演了一种类似导师的角色,他发现了冒充者心中的迷茫和对光明的真切渴望,所以他想要给冒充者救赎的机会。
但是冒充者却坚持世界上只能够有一个007,如果真正的007还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么自己就永远都只能永远的被邪恶所包围,他认为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就是杀掉真正的007。因为那种偏执的信念存在,注定了他已经将光明拒之门外。两人由此展开一番斗智斗勇,当然最后的情节依旧是正义战胜邪恶。在两位真假007最后的巅峰对决中,冒充者最后死在了抢下,结局也印证了他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他们两个人的争斗,只有一方的生命,才能给与另一方彻底的救赎!”从中萧逸臣想要表达是一种死亡是对邪恶的救赎的理念。
有了剧情的核心构建,萧逸臣开始为这个故事构建主线。英国情报局从特殊渠道截获了一条秘密的消息,一个国际恐怖组织将会在香港召开的一次全球性会议中进行恐怖袭击。他们得到的信息非常的模糊,没有准确的时间和地点,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伙恐怖分子已经潜入了香港。为了调查整个事件,英国情报局派出精悍特工前往香港进行调查,特工代号007,使用姓名詹姆斯·邦德。
但是接受这次任务的007其实是该恐怖组织在英国情报局内部潜伏多年的特务,而英国情报局的主管其实早就发现了他的身份有鬼,但是他们决定将计就计,利用这个内鬼揪出恐怖组织在隐藏在香港的幕后黑网。他们秘密派出了另外一位真正的特工007,潜伏在这个冒充者的身边,在掌握足够的情报之后,就可以将冒充者秘密处决。
真正的007顺利的进入到了这个恐怖组织的外围,同时也开始监控那位身份可疑的007。一次意外的时间,让恐怖组织感觉到自己内部已经潜伏进了危险的人物,他们试图通过名义上的那位007得到内部叛徒的线索,但是真正的007掩藏得很好,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次危机。
故事最大的悬疑和颠覆性的看点就在于从一开始萧逸臣就有意引导观众混淆两人的身份,知道最后身份揭晓的那一刻,人们才蓦然发现,自己一直认为的好人其实坏蛋,而一直反面角色,却是彻头彻尾的好人。这种反转的结局绝对让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