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我打这个电话过来就是想提醒你这一点,虽然你拿得是美国的绿卡,但永远不要忘记自己还是一个中国人!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身上都深深带着中国人的烙印,于荣俱荣,于耻俱耻!”萧天云没有再多说,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了挂断之后的忙音,可萧逸臣却迟迟没有放下手中的话筒。
林智玲站在一旁也依稀听到了萧逸臣父子间的对话,“阿臣?”她轻柔的唤了一声,萧逸臣这才回过神来。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萧逸臣心裏一时有些纷乱,不知道头绪何在,所以他需要听一听旁人的想法,而林智玲,无疑是最佳的倾诉对象。
“台湾岛内对这件事情的争议也蛮大的,但是当局目前的政治偏向明显是有问题的,所以岛内执政党高层对此事的反应应该不会有强硬的态度。不过民间对此时的反应倒是很激烈,钓鱼岛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台湾民众其实也蛮反感日本的做法!”
林智玲为萧逸臣冲了一杯绿茶,她是一个思想嗅觉敏锐的女人,萧逸臣对待台湾当局尤其是部分“台独”势力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虽说娱乐界人士总是想要极力的避开一些政治敏感尖锐的话题,但是林智玲还是基本上认同萧逸臣一直以来看待大陆与台湾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观点。真正让她有些担心的是很多日本人和岛内一些年轻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我以前因为做节目的缘故,也与日本演艺界人士交流过类似的历史问题,他们的表现都很淡漠,对日本的侵略史也不甚了解。看得出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接受足够的历史教育,现在还要修改教科书,以后日本国民对这段历史会怎么看呢!”
萧逸臣点点头,“背弃历史就是背弃我们自己,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自己不断的反省自己。让我很不解的是,德国人能够以一种很好的心态直面纳粹德国的暴行,他们愿意忏悔,可为什么日本人却不认错呢?”
“日本人怎么想我们很难左右,可让我真正担忧的其实是青年一代对这些历史问题的淡漠,我想大陆那边可能要好一些,但是台湾岛内这一代青少年,对于那段屈辱的历史,了解也不是很多。当然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不可避免,但是他们如此轻易的就淡忘了自己的历史,我总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我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呢?”萧逸臣仰头靠在沙发上,轻声叹了一口气。他自认为手上掌握了很多的资源,但要用这些东西和一个国家机器对抗,那是远远不够的。
林智玲伸手握住了萧逸臣的一只手,她能够感受到萧逸臣的这种无奈,“其实你也不要小看了自己的力量,不同位置的人能够找到不同的方法。你手里的力量无法左右一国的政治取向,那是因为你的优势并不在政治领域,我觉得你可以从传媒领域想想办法!”
“你的意思是?”林智玲这么一说,萧逸臣猛然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我还在加拿大读大学的时候,有一部电影曾经深深的震撼过我的心灵,因为那部电影,我记住了那个刚刚在好莱坞崭露头角的华人编剧的名字!”林智玲微微一笑,“你应该不会忘记和斯皮尔伯格先生一起合作的《辛德勒的名单》,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这部电影并没有被人们忘记,相反却被奉为经典,我想很多人都是从这部电影开始,重新认识二战那段阴暗的历史。”
“我想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萧逸臣脸上的愁云尽去,眼神里也重新焕发出自信的光芒。他无法阻止别人篡改历史,但是他可以把这段历史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在阳光下,只要他做到足够的客观公正,孰是孰非、孰对孰错,观众自然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因为提到《辛德勒的名单》,萧逸臣首先想到就是《拉贝日记》。作为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
其实中国国内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并不在少数,《拉贝日记》无论是在历史深度还是耻辱反思上,都没有达到国内一些作品的高度。而《拉贝日记》最大的优势在于真实可信,而且又是一个非中国人经历那段屠杀历史的真实记录,这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国内相关作品存在的因为意识形态和情感因素造成的偏误。考虑到影片要在全球引起足够的影响,就要经得住争议,一个非中国人的视角,至少影片在立场上能够保证最大的程度的客观公正,这样也更容易取得大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