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油冰翠灯下,老榜眼的身影显得格外耀眼。
逯鹏不愿意因女婿而成事,他又何尝愿意因孙女而得名。在迟暮之前,总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事情,留下一些痕迹。让后人提起来逯鲁曾这三个字,不是那个“背主二臣”,也不是那个纸上谈兵所向披靡,一上战场就手足无措的前朝榜眼。
古語云,人有三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逯鲁曾知道自己就不用想了。儒家讲究“忠”,而他先“以身事虏而不能自省”,后又“畏死而降”,无论怎么涂抹,都高大不起来。
立功,对于禄家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眼下禄家无论在朝堂,还是在军队之中,权力都已经足够庞大。庞大到根基已经无法支撑,再试图获取更多的话,很容易就物极必反。
所以唯一的选择,只剩下了立言。虽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最方便现在就开始着手开始干。
此举既不威胁到朱重九身上日益增长的帝王权威,又能让禄氏子孙永远享受遗泽。并且在眼下朱重九的“平等宣言”被儒生们群起而攻之的时候,也最容易大放异彩。
在四书五经里浸淫了一辈子的逯鲁曾深知,儒家是一门最强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最孱弱的学问。说其强大,是因为在诸子百家中,唯独他传承了一千八百余年依旧不朽,并且每隔几百年就有一个大贤出来,将其向上再推进一大步。
说其弱,则是因为有史以来,刀柄从没掌握在儒生手里。他们必须依靠着握刀者才能一展心中所学。从前秦之王猛,到蒙元之许衡,都是如此,虽然按照眼下淮扬最为暴戾的观点,王、许之流,都该于秦桧同列。但做为儒林名士,逯鲁曾却非常理解王、许两人当时的选择。
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与上位者碰撞。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还是为了整个儒门道统,他们都不敢去碰撞。虽然《孟子》里分明写着,“虽千万人吾往矣!”但这种碰撞的结果却是谁也承受不起。
焚书坑儒,史书里不过是四个字。对整个儒林来说,却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噩梦。所以,每逢改朝换代,甚至异族入主,儒林中选择为国殉难者固然车载斗量。到最后,肯定有一批人会站出来,主动接受新朝廷抛出的嗟来之食,哪怕几年前还大骂过对方是满身腥膻的“化外蛮夷”。
不是他们不要脸,而是他们必须生存,必须延续。只有与握刀者妥协,才能入世。只有按照握刀者的要求做出改变,他们才能将往圣之绝学传承下去,找到机会再次发扬光大。
如今,又到儒家做出选择和改变的时候了。逯鲁曾佩服那些真正准备殉道者,但同时也确信,只要朱重九能一统天下,这场碰撞的结果,就必然是儒林自己选择屈服。而屈服后的儒林,短时间内,必将极度势微。所以,还不如从现在起,就去主动去求变,积极去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