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被封为青鸾公主的萧元婴破天荒地换下了平时所着的青鸾大袄,换上了一件宫装襦裙,换下了靴子,换上了绣鞋,多了几分女子该有的婉约。小姑娘提着裙子走上台阶,来到一处幽静无人的暖阁。阁中异常杂乱,不过又乱中有序,处于主人随手就能拿到的位置。在正中位置,是一张矮案,案后有一人正奋笔疾书,不时停笔转一转手腕,他写这出戏已经有许多时日,好在今天差不多就能完事。萧元婴进来之后,很不客气地坐在他的对面,先是看着他写戏,过了一会儿便开始自说自话,只不过相比起之前,今天她说起了许多让天下为之震动的大事,说在秋叶身死之后,道门就处境就十分艰难了,被蓝老相爷和溪尘大真人、秋月禅师用计破了道门的玄都大阵,大批修士登上千年来从未有如此多外人踏足的玄都。又说溪尘大真人在玉清殿召开道门议事,在天下同道的见证之下,废黜秋叶的大弟子天云,然后将不显山不露水的青云推上了掌教大位,在她看来,那个叫青云的多半是个遮挡,不过是傀儡罢了,溪尘大真人多半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奋笔疾书的慕容玄阴忽然停笔,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虽然现在的他已经不是玄教教主,但毕竟他的前半辈子都是在天下之间开阖纵横的人物,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有自己的思量看法,只是如今事不关己,他懒得去计较罢了。萧元婴感受到慕容玄阴的视线扫过,赶忙正襟危坐,故意板起小脸。慕容玄阴笑了笑,说道:“玄都之上大局已定,谁来做这个掌教真人,注定是无关紧要之事,最起码在近二十年以来,都是如此。如果是我来主导这次玄都收官,那么我就会把视线放在玄都之外,甚至是道门之外。比如说萧瑾的余孽,或者是我那位表姐,都是收官未尽的棋子,不可不察。”虽说这段时日以来,慕容玄阴未曾踏出这座帝都半步,但是好在有萧元婴,把外面发生的大事逐一说给他听,从江南战事到西北战事,再到碧游岛莲花峰一战,一直到如今的玄都之变,他都一清二楚,可以说是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慕容玄阴又问道:“你姐和姐夫呢?”萧元婴道:“他们两个整日都在宫里,好像对这些事情完全不上心似的。”慕容玄阴一笑道:“也是,以你姐夫如今的地位,几颗棋盘上的棋子又算什么,随手就能摘去,都已经无关大局了。”萧元婴站起身,忽然问道:“你以后打算怎么办?”“我啊?”慕容玄阴一怔,“就这样吧,平日里写几折戏,偶尔上台一次,已经是心满意足。”……李神通望着眼前的飞霜殿,满眼都是敬畏。说起来他也是见过不少大世面了,经历过江南战事,旁观了西北大战,又见识过碧游岛盛况,同时也参与了这次的天下修士围攻玄都,身为如今的剑宗首徒,在西北的师祖衣冠冢前背起了历代祖师传承下来的剑匣,又被师父灌注了秋叶的一份大机缘,未来前途不可限量。现在谁见了他不称呼一声李公子?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感到紧张。敬畏也好,紧张也罢,其实都不是来自于眼前的宫殿,毕竟宫殿只能算是死物,真正让他忧心的是宫殿里的人。李神通心知肚明,自己能有今天,完全就是因为自己有个好师父的缘故,所以他对此时马上就要见到的人,格外畏惧。因为此人是他的正牌师母,同时也是大齐朝廷的皇帝陛下。在种种传说之中,他的那位师母无疑是个女中诸葛似的角色,可以洞察人心,这让天生许多心思的李神通感觉自己就像山间的鬼魅遇到了捉鬼道人,天然畏惧。就在李神通踌躇犹豫的时候,在前面负责引路的银烛转过头来,笑道:“李公子,陛下和大将军都在等着呢。”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李神通一咬牙,硬着头皮跟随银烛走进飞霜殿。穿廊过堂,来到殿内深处,见到了正坐在一张福贵鸳鸯榻上的夫妻二人。李神通眼观鼻鼻观心,距离师父师母还有老远的时候就停下脚步,恭敬地遥遥行礼。无奈天不遂人愿,萧知南招了招手,示意他上前来坐。被看破小心思的李神通只能上前,犹豫了一下,坐在两人不远处的椅子上,规规矩矩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萧知南看着半大少年的规矩坐姿,望向徐北游,笑问道:“你教的?”徐北游摇头道:“平日里是个跳脱性子,可不这样。”萧知南被逗笑,问李神通,“怎得如此怕我?”李神通破天荒地腼腆说道:“不是怕师母,是又敬又畏。”萧知南笑了笑,下了一个评语。很有灵性的孩子。李神通不知是好是坏,只能心中忐忑。很快,有宫女摆开了筵席,席上只有三人。虽说李神通也算出身于豪富之家,但真正见识了皇家礼仪讲究之后,还是大开眼界。这一刻,这个半大少年打定主意,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能走到师父今日的地位,也要钟鸣鼎食。筵席之后,萧知南还有政务要去处理,很快就离去,只剩下师徒两人并肩来到殿外。看着心不在焉的弟子,徐北游忽然说道:“李神通,以后有几个同辈之人,你要多加留心,他们以后可能是你的生平大敌。”李神通猛然回神,惊讶道:“是谁?”徐北游道:“一个是道门中人,与你同辈却要比你大上许多岁数,是道门掌教秋叶的四弟子,道号青云,如今已经是道门新任掌教。”李神通哦了一声,对于这个所谓的傀儡掌教,不甚在意。徐北游对此也不以为意,继续说道:“还有一个,应该是魏王萧瑾的儿子萧殊,有萧瑾的传承,又有秋叶临死时送出的一份气运,他未必就比差了。”李神通脸色这才郑重几分,沉声应下。直到多年之后,李神通回忆往事,不得不感叹师父之远见,竟是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