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朱由榔的方略(第二更!求推荐票,求追读!)(1 / 2)

</p>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lt;/p&gt;

佛朗西斯科在仔细观察了前装滑膛炮以及燧发枪并询问了朱由榔一些细节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lt;/p&gt;

这些铳、炮他都可以仿制。&lt;/p&gt;

至于铅弹也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制造需要一些时间罢了。&lt;/p&gt;

倒是德莱塞针枪构造有些超乎佛朗西斯科的想象,他觉得在短时间内应该难以做出类似的仿制品。&lt;/p&gt;

不过这已经大大出乎朱由榔的预料了。&lt;/p&gt;

有燧发枪和前装滑膛炮就足够了,有了这些利器助阵,明军可谓是如虎添翼,要想全面反攻清军可能性大大增加。&lt;/p&gt;

只是佛朗西斯科刚刚把朱由榔的热情点燃,随即就浇下一盆冷水。&lt;/p&gt;

那就是制造一杆枪的时间很长。&lt;/p&gt;

以他个人的能力计,制作一杆燧发枪的时间在两个月,如果熟练了可以缩短到一个半月。而重庆城中一共有一百名佛郎机匠人。&lt;/p&gt;

即便全部日以继日的赶造燧发枪,一年也就能造出一千杆来。&lt;/p&gt;

除非寻找更多的工匠,不然仅靠这个速度要想全部在明军中实现列装难度实在太大。&lt;/p&gt;

至于火炮由于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反倒不是什么大问题。&lt;/p&gt;

看来赶制出来的这些燧发枪也只能暂时给精锐列装了,要想反推清占区还需要充分的时间。&lt;/p&gt;

不过这也算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发展怎么样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lt;/p&gt;

却说佛朗西斯科告退后,朱由榔便召见了文安之、李定国,询问他们关于下一步明军该如何行事的意见。&lt;/p&gt;

文安之作为久居川东的督师,看法是应该利用这得来不易的胜利积极发展农事、经济,训练军队,尽可能的缩小与清军的差距。而不应该操之过急,大举用兵。&lt;/p&gt;

李定国和文安之的看法差不多,只不过他觉得在对内求稳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试探性的进行一些局部扩张。&lt;/p&gt;

单纯的防守姿态容易让将士们产生怠战厌战情绪,长此以往是十分不利的。&lt;/p&gt;

再者明军也需要时刻对清军时表现出强硬的姿态,使清军对明军的行动有所忌惮。&lt;/p&gt;

只要这种恐惧明军的心态在清军阵中存在,那么不管清军的将领换成谁,都不会在对明军的作战中取得优势。&lt;/p&gt;

“要想养更多的兵,仅靠云川之地是不是不太够?”&lt;/p&gt;

在军事问题上朱由榔是绝对的外行,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以大明现在的地盘养活十几万大军已经是极限。即便再招募更多的兵员,以现有的承载力已经是不够了。&lt;/p&gt;

既然文安之和李定国一致认为现在不宜大举用兵反攻,那么可不可以把视野往探探?&lt;/p&gt;

“陛下所言极是。”&lt;/p&gt;

李定国沉声附和。&lt;/p&gt;

“或许可以试试进兵缅甸?”&lt;/p&gt;

朱由榔当然不是脑袋一热做出的决定。&lt;/p&gt;

在他的印象中,缅甸一直是东南亚粮仓。虽然其地盘小,但能够养活的人可不少。&lt;/p&gt;

历史上缅甸一直是明朝的属地。缅甸宣慰司便是明朝在西南设立的六个宣慰司之一。&lt;/p&gt;

其辖地即为历史上的阿瓦王朝。&lt;/p&gt;

后来嘉靖五年三家分缅,逐渐建立了大一统的东吁王朝。&lt;/p&gt;

东吁王朝不再承认明朝的宗主国身份而是选择了与明朝平起平坐,这也直接导致了万历年间的明缅战争。&lt;/p&gt;

一度明军攻破了敌国都城,但最终却稀里糊涂落得个被迫撤兵,丢掉大量领土的结果。&lt;/p&gt;

文安之当然也知道这段历史,这可谓是万历朝一段不愿被人提起的伤痛。&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