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顺治的取舍(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1 / 2)

</p>

京师,紫禁城。&lt;/p&gt;

这几日来顺治皇帝的心情很是不爽。&lt;/p&gt;

先是南京失陷,紧接着武昌又被明军夺取。&lt;/p&gt;

短短半个月内,长江沿线的两座重镇相继丢掉,简直把朝廷的脸面丢尽了。&lt;/p&gt;

按照朝廷的惯例,失陷土地的臣子必须被逮拿进京问罪。&lt;/p&gt;

不管是郎廷佐还是胡全才都不能例外。&lt;/p&gt;

可宁完我宁先生突然进宫面圣,为二人求情。&lt;/p&gt;

宁完我是天命朝的老臣,在太祖努尔哈赤刚刚起兵建立后金后便追随左右。&lt;/p&gt;

作为一名汉人,其历任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伺候了太祖、太宗以及顺治三朝皇帝,是真真切切的三朝元老。&lt;/p&gt;

作为一名谋臣,宁完我的几次关键建议直接改变了后金以及后来大清的走势。&lt;/p&gt;

其完善官制,推行科举提倡以汉制汉的策略,把关内的这些奴才收拾的服服帖帖,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替大清卖命。&lt;/p&gt;

就在顺治十五年九月,已近古稀之年的宁完我上书乞休。&lt;/p&gt;

顺治皇帝虽然十分不情愿,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准许了宁完我的请求。&lt;/p&gt;

虽然宁完我致仕了,但顺治皇帝仍然很看重他,时不时的都会询问宁完我的意见。&lt;/p&gt;

大清的另一位谋臣范文程也很欣赏宁完我,认为他是大清入主中原的一大功臣。&lt;/p&gt;

但在是否惩治胡全才和郎廷佐一事上,范文程和宁完我的意见完全不同。&lt;/p&gt;

范文程认为应该重罚这些失土的官员以儆效尤。而宁完我坚持应该命二人戴罪立功。&lt;/p&gt;

顺治皇帝一时有些头疼。&lt;/p&gt;

宁完我和范文程的资历都很老,说的也都有道理。&lt;/p&gt;

但他只能听一人的。&lt;/p&gt;

无奈之下顺治皇帝只得去找昭圣皇太后(注1)问询。&lt;/p&gt;

昭圣皇太后并没有立刻回答顺治皇帝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lt;/p&gt;

故事是中原的一个普通家庭的。&lt;/p&gt;

一家人世代务农,在土地里刨食吃。&lt;/p&gt;

老汉生了一对兄弟,兄弟二人渐渐长大了。&lt;/p&gt;

老大喜欢读书,靠着天赋考了个秀才进到城里县学寄读。&lt;/p&gt;

老二喜欢干农活,便跟着老汉一起务农。&lt;/p&gt;

后来老大金榜题名做了官,地方的孝敬不断,手上有了银子。&lt;/p&gt;

老二便想向老大借钱,老大毫不犹豫的借给了老二。&lt;/p&gt;

老二很是感激,觉得还是亲兄弟靠谱。&lt;/p&gt;

可这钱来的舒服了,老二便时常伸手。&lt;/p&gt;

老大无奈只得表示和老二分家,不再给他钱。&lt;/p&gt;

顺治皇帝听完这个故事便明白昭圣皇太后的意思,她老人家是叫他恩威并施啊!&lt;/p&gt;

当皇帝的不能太过刻薄寡恩,这样臣子们都会觉得跟着这样一个皇帝干没前途。&lt;/p&gt;

但又不能太过老好人,不然臣子们得寸进尺,反而难于管理。&lt;/p&gt;

其实明军攻占武昌、南京后清军还是控制了江南大片土地,天也没有立即塌下来。&lt;/p&gt;

故而昭圣皇太后觉得应该给郎廷佐和胡全才一个机会。这样也可以彰显天子的宽厚仁德。&lt;/p&gt;

如果他们能够戴罪立功自然最好,如果他们仍然无所作为放任明军推进,那时候再把这二人逮拿治罪,满朝文物都说不出什么话了。&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