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大明恩科(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1 / 2)

</p>

京师这几日宣扬的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恩科了。&lt;/p&gt;

科举向来就是读书人的命脉,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lt;/p&gt;

无数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跻身官场,行那鲤鱼越龙门之事。&lt;/p&gt;

只是三年一度的科举时间太久,落榜者别无他法,只有再等三年。&lt;/p&gt;

三年三年又三年,无数人在这蹉跎中白了须发,最终未得功名潦倒一生。&lt;/p&gt;

得到功名的毕竟只是极少数,那些幸运儿们被落榜者羡慕乃至是嫉妒。&lt;/p&gt;

为了安抚这些落榜者,朝廷有时候会推行恩科。&lt;/p&gt;

所谓恩科说白了就是加试。&lt;/p&gt;

只是和一般的科举不同,恩科的性质是临时的,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循。&lt;/p&gt;

完全是看皇帝陛下的心情。&lt;/p&gt;

皇帝陛下心情好了,突然安排一场恩科,读书人们自然是卷起袖子跃跃欲试,哪怕是抢破了头也要在这场比试之中争出一个高下来。&lt;/p&gt;

其实当今天子举办恩科的理由也很明确,那就是因为光复了大明江山。&lt;/p&gt;

身为大明最高统治者,皇帝陛下理应和天下读书人共享喜悦之情。&lt;/p&gt;

天下文章是一家。&lt;/p&gt;

不论是清朝科举还是明朝科举,其实大都一个样。&lt;/p&gt;

考的无非就是八股文章,经义策论。&lt;/p&gt;

掌握了儒家典籍并能够有所发挥,通常就能取得一个不错的结果。&lt;/p&gt;

若是错过这次,至少还得再等两年。&lt;/p&gt;

所以大伙儿对科举都很重视,势必要在其中有所得。&lt;/p&gt;

赵务本便是这样一个。&lt;/p&gt;

他自幼熟读圣贤书,十岁能作诗,十四岁便参加县试。&lt;/p&gt;

只可惜在最终的会试之中折戟沉沙。&lt;/p&gt;

他素来不服气,如今换了新朝,他自然要来碰碰运气。&lt;/p&gt;

恩科定在十日之后,时间上有些紧张。&lt;/p&gt;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恩科的时间不像普通科举那么固定,一般都是突然之间宣布。&lt;/p&gt;

对于读书人来说没什么可抱怨的,毕竟这是完全多出来的机会。&lt;/p&gt;

望着已经翻烂的书本良久,赵务本将书本合上,提笔蘸墨开始书写。&lt;/p&gt;

他在赌题押题。&lt;/p&gt;

之前朝廷特地放出风来,说今年的科举策论和时事有关,赵务本便开始猜题。&lt;/p&gt;

在他看来既然和时事有关,那多半是饶不了辽东了。&lt;/p&gt;

如今天下已定,辽东未定。&lt;/p&gt;

皇帝陛下又是个要强的性子,势必不会容忍东虏窃居辽东。&lt;/p&gt;

这么看来要让读书人们谈论平辽之策就是再合适不过了。&lt;/p&gt;

故而这几日来赵务本一直在练习写平辽的文章。&lt;/p&gt;

有道是有备无患,提前做好准备届时就可以一蹴而就。&lt;/p&gt;

儒家经义大家掌握的都差不多,写出来的八股文也差不了多少。就是写出花来,还不是圣人的口吻。&lt;/p&gt;

要想拉开差距只能在策论上下功夫。&lt;/p&gt;

这就是一条终南捷径,谁要是走的好了,就能脱颖而出平步青云。&lt;/p&gt;

有过一次落第经验,赵务本更加注重实际,而不是死读圣贤书。&lt;/p&gt;

他发现其中有许多的规律可循,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lt;/p&gt;

这一次他赵务本一定要登科上榜,他要把失去的东西全部拿回来!&lt;/p&gt;

...&lt;/p&gt;

...&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