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朱由榔的改革策略(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1 / 2)

</p>

大明,京师,紫禁城。&lt;/p&gt;

朱由榔这几日一直茶饭不思。&lt;/p&gt;

工部的调查结果出来了,根据从各地走访的情况来看,大明如今的工业基础并不十分理想,要想搞工业革命还差点意思。&lt;/p&gt;

不过之前朱由榔推广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作用已经渐渐体现了出来。&lt;/p&gt;

至少从目前来看读书人已经接受了这两项基础科学。&lt;/p&gt;

当然他们不接受也没办法,朱由榔是规则的制定者。&lt;/p&gt;

而从一开始朱由榔就清楚的认识到要想让读书人低头,就得打蛇打七寸。&lt;/p&gt;

大明读书人的七寸在哪里?自然是科举。&lt;/p&gt;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lt;/p&gt;

科举就是读书人的上升通道,是他们鲤鱼跃龙门的唯一希望。&lt;/p&gt;

要想往上爬,就得科举考出成绩。&lt;/p&gt;

县府院、乡会殿这一层层的考下来,能够脱颖而出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lt;/p&gt;

朱由榔没有不看好这些读书人的意思。但是大明眼下的情况,已经不允许这些读书人再死抱着八股文啃了。&lt;/p&gt;

即便圣人说的再有道理,也得开眼看世界啊。&lt;/p&gt;

既然这些读书人不想自己改,那就朱由榔逼着他们改好了。&lt;/p&gt;

朱由榔在国子监和各级官学推广了物理、化学,有了试水经验之后,直接下旨将各级科举中加入物理、化学专场考试。&lt;/p&gt;

考试结果与八股文一起综合考量,得出名次。&lt;/p&gt;

这可谓是十足的大动作了。&lt;/p&gt;

几乎所有人都清楚这么做意味着什么。&lt;/p&gt;

这是动大明的根基啊。&lt;/p&gt;

这个政策一出,立即遭到了文官阶层的反对。&lt;/p&gt;

这一点朱由榔是早有心理准备的。&lt;/p&gt;

大明的文官比之大宋还要矫情。&lt;/p&gt;

他们无非想要抱残守缺,一辈子世世代代抱着圣人的学说混。&lt;/p&gt;

因为仁义礼智信这一套东西,君臣父子这一套东西最符合他们的利益。&lt;/p&gt;

但是朱由榔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病入膏肓啊,所以动刀子了。&lt;/p&gt;

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双方天然是有矛盾的。&lt;/p&gt;

朱由榔并不在乎和文官阶层起矛盾,因为他内心十分清楚这一战不可避免。&lt;/p&gt;

遍数大明历史,凡是跟文官阶层对着干的要么没有好下场,要么最后都失败了。&lt;/p&gt;

所以这些文官如法炮制,开始抵制朱由榔的新政。&lt;/p&gt;

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一点,朱由榔跟之前那些皇帝不同的地方在于朱由榔是刘秀那样的再立大明的雄主,手中是攥着兵权的。&lt;/p&gt;

朱由榔说话若是没有分量,那就真的没有几个皇帝说话有分量了。&lt;/p&gt;

所以朱由榔直接把那些故意堵在西华门外哭谏的臣子拉去午门外廷杖。&lt;/p&gt;

锦衣卫干这个最在行,王贺年也早就看这些文官不顺眼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发泄一番。&lt;/p&gt;

皇帝陛下做的有什么问题,轮的到这些文官叽叽歪歪。&lt;/p&gt;

若是他们真的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倒也罢了。偏偏这些家伙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还要做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这就有些让人作呕了。&lt;/p&gt;

锦衣卫狠狠的把这一百多个搞事情的文官廷杖了一通,一下子朝堂就鸦雀无声了。&lt;/p&gt;

这下他们知道当今天子不是好欺负的,都十分自觉的闭上了嘴巴。&lt;/p&gt;

朱由榔耳根子清净了,就能够继续推行他的新政了。&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