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只剩下四川(1 / 2)

南洋霸主 且听沧海 1530 字 1个月前

慈禧太后大为光火,下令诛杀冯国璋的家眷,可是兵卒去抓人的时候才发现,冯国璋的家眷已经不知去向,震怒之下的慈禧太后于是命令,将袁世凯公审,枭首示众。

翁同龢立刻前去安排,而袁世凯的部将段祺瑞,则在回到西安之后被解除了军权,翁同龢给段祺瑞安排了一个闲职,明升暗降。

段祺瑞在林飞时代是一代枭雄,在这个时代也不是容易欺负的主儿,段祺瑞向朝廷请愿,请求到甘肃一带镇守,并暗中指使部下,百般刁难新任统兵军官,让清廷看到,我段祺瑞的兵,只能我段祺瑞带,其他人不行。

翁同龢有心不同意,可是考虑到段祺瑞的部下难以驾驭,况且把段祺瑞留在西安,迟早会生祸端,于是同意段祺瑞前往甘肃镇守。

段祺瑞于是起兵,离开了西安这片是非之地。

七月二十五日,翁同龢开始审问袁世凯,开始的时候没有公审,翁同龢在私下里审问袁世凯。

袁世凯刚开始被抓住的时候还愤愤不平,痛斥奸佞当道,忠良报国无门,甚至给慈禧太后写了血书,可是一点用都没有,根本没有人搭理袁世凯。

事到如今,袁世凯已经把所有事情都想清楚了,翁同龢就是要致自己于死地,现在多说什么国家大义屁用没有,还是给自己想好出路吧。

袁世凯用几乎哀求的语气对翁同龢说道:“翁大人,看来同朝为官多年,我又是李中堂旧部,求大人网开一面,放我一条生路。”

翁同龢冷笑连连,“袁世凯,你已经投靠飞贼,我要是放你一条生路,就是和飞贼同流合污,我岂能放你。”

袁世凯看出翁同龢要致自己于死地,无可挽回,只能认命,于是说道:“翁大人,这样吧,你不要对我用刑,你说什么我招认什么,另外不要伤害我的家人,可以吗?”

翁同龢想了想,觉得除掉袁世凯就行了,袁世凯的家人,杀不杀影响不大,至于用酷刑折磨袁世凯,更是没什么意思,于是欣然应允。

袁世凯于是承认了勾结飞贼,意欲谋反的罪行,七月二十七日,袁世凯被枭首示众,对袁世凯的家人,念在袁世凯征战有功,法外施恩,赦免无罪。

可叹袁世凯,林飞时代的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了林飞的离间计之下,死在了清廷高层的内斗之中。

林飞听说了袁世凯的死讯,命人在大禹城烈士陵园给袁世凯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目的是坐实袁世凯“勾结飞贼,意欲谋反”的罪名。

于是在华夏的史书中,袁世凯成了起义未成,被清廷诛杀的悲剧英雄,至于千代静香和守陵人,以及那首充满谶语意味的童谣,则永远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没有人再提起。

袁世凯死后,翁同龢如愿提拔了自己的亲信,陕西总兵苏明珍担任潼关总兵,总领潼关防务,驻守潼关的部队,还是袁世凯的新军,不过此时只剩下三万了,一万被段祺瑞带到了甘肃,一万被冯国璋投降了林飞。

这三万新军,虽然心怀袁世凯,可是不敢不听苏明珍的话,就算他们真想不听话,也没有人挑头了,因为两大领袖段祺瑞、冯国璋,一个远走,一个投降,剩下的军官没有一个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威望,根本成不了大事。

苏明珍来到潼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率领潼关守军,出征华夏军。

苏明珍手下的确有能谋善断之士,苏明珍要出关的时候,就劝苏明珍:“将军,不记得李唐名将哥舒翰了吗?”

中华古代的文人就是这样,说一件事情,不喜欢直接说,喜欢绕个弯子,借助典故说,其中的滋味,让听者自己品读,苏明珍没读过太多书,听到幕僚说“李唐”就烦了,怒道:“什么李唐张唐的,有什么话直接说。”

“是是是,将军见谅,哥舒翰乃是一代名将,安史之乱时镇守潼关,贸然出关迎战,结果被乱军所破,将军您此日之形势,与哥舒翰一般不二。”

苏明珍听幕僚说自己将遭大败,十分恼怒,冷哼一声,以蛊惑军心的罪名,将那个幕僚斩首示众,随后引兵出关。

华夏军的驻地在灵宝,距离潼关六十多公里,苏明珍决定,直扑华夏军驻地。

从潼关到灵宝,有一条三十多公里的狭窄山路,当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就是在这裏伏击了哥舒翰的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