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真心(1 / 2)

你多哄着我 春风榴火 1858 字 2个月前

期末考试之后,同学们并没有立刻放暑假,高三的学生还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补课。

这段时间,对于分班的事情,沈星纬一直表现得相当积极,他可不想离开三班,倒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两年的同窗之情割舍不下,班级里还有他的好兄弟呢。

最可气的是,之前以为寇响肯定会陪着他离开,毕竟是每次考试都交白卷的家伙,可是没想到居然考入班级前二十。

这尼玛……是为了女人插兄弟两刀,扎心啊!

沈星纬先去打印了一份联名申请,然后请班级里的同学挨个签名,班级里大部分同学都不愿意离开,不需要离开的同学,也舍不得自己的好朋友离开班级,因此全班签名,无一漏下。

这份联名书递到了班主任孙平的手上,跟烫手山芋似的。

孙平拿着它去了教务处,准备找教务主任,再好好说说这个问题,其实班主任何尝舍得班级里的同学离开啊,都是他教了两年的学生,每一个,无论成绩好还是成绩坏,他都是付出了心血,就连叛逆如寇响沈星纬等人,他都没有放弃。

却不想教务主任见到这份联名书,并不甚在意。

“孙老师,您是有多年任教经验的老师了,怎么能跟着学生胡闹呢。”

“许主任啊,我是觉得分班这种事,对学生的伤害真的很大,尤其是在高三的关键时期。”

孙老师擦了擦额间的汗:“我们为人老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放弃他们。”

许主任却摇了摇头:“孙老师,你还是太心软了,现在的学生可不比以前啊,会闹腾,你要是没有威严,就会被他们欺压到头上来,咱们附中高三重新分班的规矩,都执行了好多年了,也没见出过什么问题,怎么到了您这一届,同学们就都不乐意了?你要好好反省才是。”

从办公室到教室的这一段路,班主任孙平脚底像是灌了铅,有千斤重。

高三前分班,雷打不动的规矩,并不是他三言两语可以改变的。

可是他心裏头,总感觉不是滋味,不想看到同学们失望的目光。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面对唉声叹气的同学们,班主任也只能反覆强调:“学校已经做了决定,不会改变的。”

沈星纬咕哝着说:“所以老师你叫我们不要放弃学习,你现在都已经放弃我们了吗?”

孙老师轻咳一声,鼓励同学们:“我们附中的老师,每一位都是好老师,无论你们到了什么班级,只要自己努力,都会成功,不要因为成绩的原因,被分出去了就自暴自弃。”

不过这点儿鸡汤安慰对于那些心情沉重的同学,丝毫起不到作用,只能是隔靴挠痒。

“老师,学校不能罔顾我们的意见就强制分班!我们不服!”

“没错!我们坚决不分班!”

“要是分班的话,开学我就不来了!”

“孙老师你要是说不动学校领导,我们自己去说!”

“可以向教育局举报!这本来就不公平。”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嘴,教师乱成了一锅粥,闹哄哄的没个消停。就在这时候,一个平静淡漠的声音响起来——

“闹剧该结束了吧。”

说话的人是徐嘉茂,他背靠着作为靠椅,扫了眼班上的同学,嗓音冷漠——

“真拿自己当根葱呢,一群幼稚鬼,要是你们闹事有用的话,还要规矩,还要警察做什么。”

同学们愤愤地说:“徐嘉茂,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又不用离开。”

放学铃响,徐嘉茂拎了包,懒懒地起身离开:“跟你们这帮蠢货当同学老子还不乐意呢。”

他走后,林露白撇撇嘴:“真是太过分了,一点都团结意识都没有,他就是来我们班搞分裂的吧。”

苏北北道:“他本来就是那种人,你要跟这家伙生气,还不如多想想该怎么办。”

林露白立刻泄气:“只能托我爸爸找找关系了,我真不想离开三班。”

杨吱看向林露白:“找关系有用吗?”

“有吧,往届也有一些同学通过家里的关系,留在原来班级没有走的,这种事情,大家都懂的啦。”

杨吱抿抿嘴,不再说什么。

徐嘉茂过去总说,她和他才是同一类人,能够相互理解,现在杨吱好像真的有些明白徐嘉茂为什么总是作出那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好像整个世界在他眼中就是个笑话。

因为他看得很明白,他们苦苦追寻的公平和平等,只对有钱的人存在。

那天下午,杨吱并没有立刻回去,而是坐在学校操场的草坪边看寇响打篮球。

暮色四合,少年们奔跑的身影在西垂的斜阳下,他们呼喊着,运动着,张扬着生命蓬勃的活力和青春的躁动。

沈星纬又被寇响给扣了球,他擦试了脸上的汗珠,泄气地戳戳裴青的胳膊:“今天caesar格外带劲儿有木有。”

裴青望向草坪边的杨吱,理所当然说:“也不看看,今天有谁来看球。”

“啧,还真是不一样。”

中场休息的时间,寇响坐到了杨吱身边,杨吱扯了洁白的纸巾替他擦拭额间汗珠。

寇响口干舌燥,抓起矿泉水瓶仰头喝水,喉结滚动,一瓶水让他喝光了。

“你还没有奖励我。”他稳稳地将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回头问她:“期末考的奖励。”

“可是你没说要奖励啊。”

杨吱一记歪头杀,寇响感觉自己心脏被炸了个稀烂。

“我现在要了。”

“你要什么。”

他坐到她的身边,小心翼翼回头望了沈星纬和裴青一眼,确定他们没看过来,他压低了声音说:“你抱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