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孟津河面热闹非凡,摆渡黄河南北两岸的渡船,往来东西的货船、客船,各自按着航行规则进行行驶,一艘艘火轮船上,烟囱冒出滚滚浓烟。自上游而来的船只,按照航行规则,得优先通行权,在渡船的减速避让下,穿过孟津河段,向下游而去。一艘官船上,头等舱中,杨济坐在窗边,就着阳光,翻看着《考试大纲》(分册之一)。这本分册,如砖头般厚,上面分章节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详细归类,杨济看着看着,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一个多小时。《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耗时多年才编制完成,为礼部校对、监督刊印,随后大规模发行。|成书过程中,有无数学者参与,群策群力、拾遗补缺,经过不断讨论、修改、补充才得以完善。这两套书,成为指导考试、教学的总纲,意义非常重大。天下各地,只要入学就读的学子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公私学馆就得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各级科举考试,其考题的拟定,全都按着《考试大纲》来,考生要备考,得根据《考试大纲》来温习功课,做的习题及“模拟试卷”,其中题目也是根据《考试大纲》拟定。可以说,《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是明德学政的基础,宛若两条腿,缺一不可。这两套总纲又是“科举速成宝典”,天下间无数以科举中选为目的而读书的寒门学子,以这两套总纲进行指导,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读书、学习,和世家子弟竞争。科举考试的知识点和考点,全都在《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内,如此一来,世家子弟向来依仗的深厚家学无形中被削弱,基础差的寒门学子,用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就能和世家子弟位于同一起跑线上。作为那一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杨济来说,《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到底有多重要,心中一清二楚。如今已正式实行的科举制度,在构建时杨济有份参与其中,考试分成四个等级,就是他极力主张的,因为大明的科举就是如此。当然,八股文是不行的,免谈。科举当然好,而对于科举的弊病,杨济现在有很清楚的认识。历史上的科举,成形于隋唐,定于两宋,到了明代已经完善,比起举孝廉、九品中正以制来说,科举这一选拔方式要公平、公正很多,优点不少,但到了后来,弊病也很明显。到了大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已经异变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而死读书,不去追求真才实学。所以到后来,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方式严重僵化,选拔出来的人才,实际上局限很大。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而且僵化的科举会衍生出畸形的师门关系,中选的考生,拜主考官为“座师”,形成裙带关系,这些座师和所谓门生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内耗严重。僵化的科举,实际上变成了慢性毒药,毒害的是整个官僚机构,损坏的是国家的未来。“偏重人文伦理,轻视其他学科,搞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朝廷要修改历法,居然要寻求西洋传教士的协助,这算什么?”“中原先发明的火药,先投入实战的火器,搞到后面,还得靠从西夷沉船打捞的红夷大炮助阵,脸红不?”“三宝太监下西洋,宝船船队是何等的威武雄壮,南洋诸国低眉顺眼,结果呢?到后来南洋全给西夷占了去,家门口的台湾也给人占了,这不是败家么?”宇文温的话,回响在杨济耳边,他放下《考试大纲》,看向舷窗外。科举的问题,他和宇文温有过多次讨论,科举,是一项人才选拔制度,选出来的人才不合用,问题不是在于考试选拔这个制度不好,而是考试内容僵化,然后选拔出来的人才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所以随着时间流逝,科举变味了。变味的科举,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全都是为了当官而读书的人,这样的人是官迷,为了向上爬不惜结党营私,然后党同伐异,对于国家没有任何好处。所以,科举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僵化的考试内容,出在“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出在八股文。出在朝廷的用人需求:上边需要选拔怎样的人才,学子就会变成那样的人才。朝廷只考四书五经,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选拔出来的人才,就只会四书五经,必然导致其他杂学式微,必然出现文贵武贱。科举存在的弊病,杨济和宇文温议论得很清楚,那么,明德年间诞生的新科举,会是怎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呢?杨济很想知道效果如何,天子任命他为学政观察使到河南监考,正是有这一用意在里面。需求决定“供应”,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就决定了选拔制度选上来的人有什么样的才能。四书五经成书的年代,可没有蒸汽抽水机、蒸汽起重机、火轮船,没有流通券、有轨马车、大型矿场和工场,没有各种贸易公司,没有各种轮船招商局。国家越来越离不开这些新式技术、新式设备以及新兴产业,执政者想仅靠着四书五经治天下,根本就不现实。一个只会“之乎者也”、掉书袋的官员,面对各类新式技术、设备及新兴产业,只会如愚夫般不知所措。朝廷需要“新式官员”,所以新的科举制度,必须选拔出“新式人才”。那些经学传家的世家子弟,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对蒸汽机、火轮船以及各种变革,其原本具备的学问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和寒门子弟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对此,杨济颇为期待,想要看看全新的学政、全新的科举制度,最后会为朝廷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