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一六章 凯旋(1 / 2)

逆隋 老茅 13642 字 6个月前

论生前如何叱咤风云,文才武略,此时的杨素只是一体,望着杨素脖子上系着的白凌,杨广、杨俊、高颍等人都怔怔的站着,所有人都仿佛傻了一般。

他们今天一早接到杨素畏罪自尽时,谁都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急急忙忙赶到太子府,亲自见到杨素的尸体还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昨天杨素还好好的,怎么才过了一夜就会自尽。若不是此事发生在太子府,恐怕大部分人都会跳出来指责杨素是被人暗害。

沉默了一会儿,高颍才首先发话:“吕大人,清河公昨日还是好好的,为何到了晚上就会自尽,吕大人可否给本宫一个解释?”他虽然不敢斥问太子,对吕沐霖则毫无顾虑,若是杨素的死有问题,吕沐霖无疑是一个知情者。

众人一时都将目光对准了吕沐霖,看吕沐霖如何分说,吕沐霖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一份状纸:“当然可以,这就是杨素自杀的原因?”

高颍一把从吕沐霖手上将状纸抢过,快速看完,脸上的怒色顿时化为茫然,抖动着手问道:“这可是真的?”

吕沐霖从容道:“当然是真的,杨素见过后,自知难逃死罪,才会抢先自尽。”

众人顿时一片哗然,这是什么东西可以导致清河公自尽,连忙伸长脖子,想看清是什么,杨广连忙从高颍手上接过状纸,只看到一半。马上惊呼出声:“好,好个杨素,死有余辜。”

“二哥,这上面写的是什么?”杨俊凑头上去,看完之后也是勃然大怒:“叛臣贼子,死地如此轻松,简直太便宜了。”

这封状纸既然是杨素亲信所写,自然有一定的可信度。杨素既然打着谋反的主意。他们身为亲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

庞晃所写的证词在众人手中传了一遍,院中顿时惊呼声不断,怀疑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有之,不过,大家都知道,杨素是白死了。有了这份证词,皇帝就算怀疑也不可能对太子作出追究,一时之间,心头泛起一股寒意,太子以前给人的感觉一向仁厚无比,可是真是如此吗?

“两位王爷,各位大人,太子有请!”

众人默默无言的又看了看杨素盖在白绫下的尸体一眼。杨素已死了半天。现在已快接见六月,尸体已经有味了,见到杨素确已死去。太子又有杨素谋反的证据,现场看杨素也确实死于自杀,谁都不愿在这裏多待,很快都走出小院。

“各位爱卿,你们已经看到清河公地尸体了,此事该如何处理善后?”

“太子,杨素谋反之事既然确切,自当通告天下,并请皇上下旨,诛除其九族。”说话地是青州总管燕荣,若是说听到杨素死讯最高兴地莫过于他,同为将领,他只不过是没有阻止部下进入民居,导致建康城中数百人死亡,数百妇人被奸淫,若是搁以前,这算多大的事,可是他和手下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当众棒打,还有数十人被杀头,杨素可是下令屠城,若是杨素不受到惩罚,他当然会心裏不平衡。

一旁的贺若弼听得好笑,轻轻的喝斥道:“糊涂,别忘了当今皇上也是弘农杨家一脉。”

燕荣顿时满头大汗,才忘了皇上和太子也在杨素的九族之内,虽然众人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写进祖庙之中,若是灭了杨家,等于也灭了皇帝的祖庙,如何使得,他顿时结结巴巴起来:“太子,臣不是……不是这个意思。”

杨勇恨恨的瞪了他一眼,才回过头道:“不管如何,清河公于我大隋立下颇多功劳,本宫若知道杨素会如此决烈,昨晚也不会将谋反证据给他,如今死者已逝,若是多追究下去,于江南地稳定不利,本宫想以秘报的形式呈送给皇上,具体处理,还是请皇上决断如何?”

这样当然省事,大家也不用承担责任,一时齐时颂道:“太子英明!”

“南方天气炎热,尸体不易久存,清河公悬梁而死,诸位既然没有异议,清河公的尸体也将尽快使其入土为安,如何?。”

太子如此安排,正是稳妥的办法,大家当然没有什么意见,杨素死都死了,他们又不是杨素什么亲戚,难道为了一个死杨素和太子作对不成,众人都异口同声同意,当天就将杨素的尸身装进一口薄棺材中,就在建康城外的乱土

意挖了一个坑埋了。

又过了十余天,韩擒虎的公文已经到了建康,第三路大军已经稳定下来,除了少部分人听到杨素被捕想反抗外,大部分人听到太子赦免其屠城罪行的诏令都安份守纪,而杨约,杨玄感,刘仁恩,薛冑等与杨素亲近之人,韩擒虎已将他们下狱,随时可以押解进京。

同时韩擒虎还另外奏报,仅杨素个人就从湘州屠城中私留了价值上百万贯之巨地财物了,这刚好印证了庞晃地证词,杨素对湘州屠城完全是蓄意而为,目的是为了积累私财造反所用,这下本来心中对于庞晃证词完全不信之人也变得半信半疑起来。

在韩擒虎的公文来了没几天,皇帝地圣旨也已下来,圣旨中果然只是命令太子暂时解除杨素的职务,并让高颍暂代看管杨素,对于如何处罚杨素,根本提也没有提,可惜杨素此时的尸体已烂,高颍就是想看管也看管不了。

这封圣旨杨勇只看了一眼就丢下,此刻杨素悬梁自尽的消息应当到了京城,杨勇不去想皇帝接到这个消息时会有什么表情,是暴跳如雷还是一言不发,总之杨勇不相信,一个死人能再动摇自己的位置。

开皇八年,太子将秦王任命为江南大行台后,下令班师回京,除了留守在江南的兵员,二十多万大军押着攻占南方后缴获的各种财物,珍宝古玩,还有南陈皇帝以及文武百官,宫女妃嫔,一路浩浩荡荡返回京城。

大军前后绵延上百里,一路上经村过镇,所有百姓都扶老携幼出来观看,同时也传颂着隋军这次灭陈的功绩,贺若弼,韩擒虎的名声固然可以使小儿止啼,晋王,秦王也得到巨大的荣誉,而太子作为监军,统领着数十万大军一举灭陈,自然更是倍受瞩目,唯有杨素身为三路行军元帅,无声无息,被人刻意遗忘。

六月从建康出发,大军行进三月,至到开皇八年的九月才到达京城,皇帝亲自驾临骊山,慰劳凯旋而归的壮士,在太庙按古礼举行献俘仪式,杨勇身为太子,站在最前面,后面是杨广,高颍,贺若弼,韩擒虎等有功将士。

陈叔宝及陈国诸王侯乘着牛车,手捧图籍,户册等次序排列,在铁甲骑士的簇拥下,一一来到杨坚面前,杨坚命李德林先是宣读诏书慰劳,接着又令内史宣读诏书对其相责,责备陈国君臣不能互相辅佐,以至陈国灭亡。

陈叔宝和群臣都是十分恐惧,无言以答,眼下大隋皇帝一言就可以让他们生,一言也可以让他们死,令他们意外的是杨坚显得非常大度,责备完后,马上下令陈叔宝可以位同三卿,并赏赐了宅院,各种物质以供陈叔宝享用,由于陈叔宝的子嗣众多,杨坚还担心日后这些人无以为生,赏赐了城外大片肥沃的农田作为他们日后的用度。

为了赏赐归来的有功将士,皇帝下令在广阳门宴请众人,从广阳门外一直到南郭城的道路两旁都堆满了赏赐所用的布帛,铜钱和酒肉等物。

贺若弼被封爵为宋公,加上柱国,赐布帛八千段,韩擒虎同样加上柱国,赐布帛八千段,加爵位寿光县公,而高颍也因军功受赏,加上柱国,晋爵为齐公。

杨广被任命为太尉,杨俊的江南大行台被废除,只是杨坚依然给予杨俊扬州总管之职,总辖四十四州军事,镇守广陵,而杨勇已是太子,赏无可赏,皇帝赐下布帛万匹、宫女数十、赐予辂车、乘马、衮冕之服、玄圭、白壁。

对于这些赏赐,杨勇自然不会在乎,在乎的是杨坚对杨素一案的反应,只是好像杨坚对杨素已经忘记,既没有追究杨素之意,也没有下旨对杨约、杨玄感、杨玄奖、刘仁恩、薛冑这些人处理。

作品相关 史万岁

史万岁(549—600.11.2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隋朝名将。

史万岁的父亲史静,为北周沧州刺史。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隋书·史万岁列传》)。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15岁的史万岁随父从军,他观察战场形势,认为周军将败,并令左右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大败,其父因此奇之。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率军平齐,其父史静战死,史万岁以忠臣之子,拜开府仪同三司,袭爵为太平县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六月,相州(今河北省临漳西南邺镇)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史万岁随行军总管梁士彦前往征讨。军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射行中第三者”(《隋书·史万岁列传》)。于是发弓射去,雁应弦而落。三军见史万岁射技如此高超,无不心悦诚服。军至河北,与尉迟迥军相遇,史万岁每战先登,勇冠三军。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之战,官军初战不利,稍稍退却,情势十分危急,史万岁大呼:“事急矣,吾当破之”(《隋书·史万岁列传》)。于是身先士卒,驰马奋击,连击数十人。在众人的协助政,官军士气复振,迅速扭转了战局。平叛后,史万岁因功拜为上将军。

数年后,史万岁因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今甘肃敦煌西)为戍卒。敦煌戍主甚勇武,常单骑深入突厥掠取羊马,突厥无论众寡都莫之敢当。因此戍主颇自负,常辱骂史万岁。史万岁非常忧虑,于是自言也精于骑射。戍主令其驰射,见果有功底,笑着说:“小人定可”(《隋书·史万岁列传》)。史万岁又单骑驰马入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戍主这才改变了对史万岁的态度,常与他同行,深入突厥境数百里,名振北夷。

时隋文帝为完成统一大业,正与突厥作战。隋在抗御突厥进攻的同时,已完成了反击准备。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隋军发起全面反击。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由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北击突厥。五月二十四日,与突厥阿波可汗所部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地区相拒。高越原地处沙漠地带,干枯无水。窦荣定军刺马血解渴;死者十分之二三。忽然遇雨,隋军士气大振。窦荣定乘势挥军奋力冲击,多次挫败阿波军。史万岁此时自投军门请求报效,要求立功赎罪。窦荣定数闻其骁勇,便于二十五日派人向突厥提出:“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隋书·史万岁列传》)。阿波可汗应允,遂派一名骑将挑战,窦荣定派万岁出马应战,万岁驰斩其将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即请议和而退。了因此被授上仪同,兼车骑将军。

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参加隋灭陈之战有功,加上开府。

江南自东晋以来,世家士族一直欺压寒门庶族。隋灭陈统一中国后,南方士族豪强因对隋实行的限制政策不满,便利用民间对隋欲移民关中流言的惊恐心理,乘机煽动叛乱。隋开皇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均举兵反隋,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起兵攻陷州县,反乱大抵遍及原陈属地。其规模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千人,互相呼应,残杀隋朝官吏。隋文帝杨坚命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平叛。

杨素初败高智慧后,即派史万岁(时为行军总管)率军2000人进攻婺州,杨素则率主力由海道追击逃入海中的高智慧,直趋温州。史万岁率军从东阳(今浙江省中部金华江上游)别道而进,平定蔡道人、汪文进,翻岭越海,转战千余里,历经700多次战斗,击败叛军无数。史万岁军数十日杳无音信,远近皆以为其部已全军。由于水陆交通阻绝,信使不通,史万岁只得置书信于竹筒之中,浮于水上,顺流而下。有取水之人得到竹筒后,报告给杨素。杨素大喜,并上奏报于隋文帝。隋文帝接报后赞叹不已,赐史万岁家钱十万,官拜左领军将军。杨素军也继续追击反隋散兵,抓获高智慧,平定了叛乱。

南宁州(治味县,今云南曲靖西)羌族首领爨翫于隋初接受招抚,被任命为昆州(治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附近)刺史,后又叛隋。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隋文帝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击爨翫。史万岁率部经蜻蛉川(今云南大姚)、弄栋(今云南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二地均在今云南下关东南),进入南宁州地区。爨翫依险固守,均被史万岁击破。隋军行数百里,经过诸葛亮纪功碑,见其背刻铭文:“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隋书·史万岁列传》)。史万岁令左右将碑倒置,继续向西挺进,渡西洱河(今云南洱海),入渠滥川(位于云南下关东北),转战千余里,破西南羌族30余部,俘2万余人,诸羌大惧,爨翫被迫再度请降。献明珠宝物,表示愿听约束,并刻石勒铭,赞颂隋朝圣德。史万岁遣使飞骑上奏,请将爨翫入朝,隋文帝准其所奏。但爨翫心怀二志,不想随军入朝,便以金宝贿赂史万岁,于是史万岁便放爨翫而还。当时蜀王杨秀正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知其受贿,派人索取。史万岁闻知此事,将所得金宝全部沉于江底,杨秀无所获,只得作罢。史万岁以平定南方各部落之功,位进上柱国,又因与晋王杨广友善,而兼督晋王府军事。

第二年,爨翫又反叛。蜀王杨秀弹劾史万岁受贿纵贼,致生边患,毫无大臣气节。隋文帝下令严查此事,查对属实,其罪当死。隋文帝责问他:“受金放贼,重劳士马。朕念将士暴露,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卿岂社稷臣也?”史万岁辩解说:“臣留爨翫者,恐其州有变,留以镇抚。臣还至泸水,诏书方到,由是不将入朝,实不受赂。”隋文帝见史万岁心有欺隐,大怒道:“朕以卿为好人,何乃官高禄重,翻为国贼也?”并对有司说:“明日将斩之”(《隋书·史万岁列传》)。史万岁惧而服罪,向隋文帝顿首请命。左仆射高颎和左衞大将军元旻等见他已认罪,便也为他说情:“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古名将未能过也”(《隋书·史万岁列传》)。隋文帝听后,怒气稍解,将他削官为民。一年后,恢复官爵,授河州(今甘肃省临夏东北)刺史,兼领行军总管,以防备胡人来犯。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进犯隋边。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与史万岁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合击步迦可汗。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出塞,军至大斤山(即今内蒙大青山),与步迦可汗军遭遇。步迦可汗派人问:“隋将为谁?”侦察骑兵报告说:“史万岁也。”步迦可汗又问:“得非敦煌戍卒乎?”侦察骑兵说:“是也”(《隋书·史万岁列传》)。步迦确定隋军统兵将帅是当年威震敦煌的史万岁后,慌忙引军回撤。史万岁挥马追击百余里,大破突厥军,斩杀数千。又继续跟踪追入沙漠数百里,凯旋而归。

史万岁自大斤山回京后,杨素妒忌其功,在隋文帝面前谮言史万岁,说:“突厥本降,初不为寇,来于塞上畜牧耳”(《隋书·史万岁列传》)。遂埋没其功,不予褒奖。史万岁数次上表陈述,隋文帝仍未醒悟。此时隋文帝从仁寿宫初还京师,并刚废掉太子杨勇,所以严防东宫结党谋变。隋文帝问史万岁现在何处,其时史万岁正在朝堂,但杨素见隋文帝正怒,却故意说:“万岁谒东宫矣”(《隋书·史万岁列传》)。以激怒隋文帝。隋文帝果然信以为真,立即下令召见史万岁。当时出征将士数百人在朝称冤,史万岁对众人说:“吾今日为汝极言于上,事当决矣”(《隋书·史万岁列传》)。史万岁见到隋文帝后,说:“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九》)!言辞愤激,有忤于上。杨坚越发震怒,令武士将史万岁暴杀于朝堂。既而后悔,但已追之不及。只好下诏加罪于史万岁:“柱国、太平公万岁,拔擢委任,每总戎机。往以南宁逆乱,令其出讨。而昆州刺史爨玩包藏逆心,为民兴患。朕备有成敕,令将入朝。万岁乃多受金银,违敕令住,致爨玩寻为反逆,更劳师旅,方始平定。所司检校,罪合极刑,舍过念功,恕其性命,年月未久,即复本官。近复总戎,进讨蕃裔。突厥达头可汗领其凶众,欲相拒抗,既见军威,便即奔退,兵不血刃,贼徒瓦解。如此称捷,国家盛事,朕欲成其勋庸,复加褒赏。而万岁、定和通簿之日,乃怀奸诈,妄称逆面交兵,不以实陈,怀反覆之方,弄国家之法。若竭诚立节,心无虚罔者,乃为良将,至如万岁,怀诈要功,便是国贼,朝宪难亏,不可再舍”(《隋书·史万岁列传》)。死之日(十月初九,即公元600年11月20日),天下人闻者,识与不识,莫不冤惜。有子史怀义。

作品相关 长孙晟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着名军事将领。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衞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长孙晟列传》)?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即摄图)求婚于北周,周宣帝以赵王宇文招之女许之。娉娶时,北周与沙钵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土能事,并精选骁勇之士充为使者。因此长孙晟被派遣为使者,做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沙钵略可汗处。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倒使者前往,但沙钵略可汗多轻视不礼,却独喜爱长孙晟,并常与长孙晟游猎,以至长孙晟留住其处竟达一年之久。一次出游,遇二雕飞而争肉,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枝箭,并说:“请射取之”(《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驰马而奔,正遇双雕相攫,遂一箭而贯双雕。沙钵略可汗大喜,命诸子弟贵人皆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射箭的本事。当时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号突利设)甚得众心,结果遭到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处罗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盟。从此,长孙晟在突厥乘游猎之机,察知突厥山川形势及部众强弱。长孙晟归来后,杨坚已为北周丞相,长孙晟便将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坚,杨坚闻后大喜,遂将长孙晟迁为奉车都尉。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并改元开皇。十二月,沙钵略可汗因隋朝对其礼薄,说:“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隋书·长孙晟列传》)?遂借口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复雠,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兵攻陷临榆关(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约同各部落准备大举攻隋。时隋朝新立,隋文帝因此心中大惧,遂下令于北方边地增筑亭障,修缮长城,命阴寿镇幽州、虞庆则镇并州,加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临洮(今甘肃岷县)、武威(今属甘肃)等地守备。

长孙晟深知沙钵略可汗及其叔侄兄弟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各统强兵,俱称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等诸多情况,认为对付突厥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于是上书隋文帝:“臣闻丧乱之极,必致升平,是故上天启其机,圣人成其务。伏惟皇帝陛下当百王之末,膺千载之期,诸夏虽安,戎场尚梗,兴师致讨,未是其时,弃于度外,又复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渐以攘之,计失则百姓不宁,计得则万代之福。吉凶所系,伏愿详思。臣于周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实所具知。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而势弱,曲取于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霫,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隋书·长孙晟列传》)。文中长孙晟详细分析了突厥内部的情况,并针对此情况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提议。隋文帝览表后大悦,召长孙晟面语。长孙晟“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听后深感新奇,遂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即遣太仆元晖为使者出伊吾首至西面的达头可汗处,特赐狼头纛,故意表示钦敬,礼数甚优。达头可汗回访时,隋文帝又故意将其使者引于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反间计实施后,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果然发生了猜疑。隋文帝又授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携带大量钱财、赐予奚、契丹等部族。长孙晟至处罗侯处,广布心腹,诱其内附。这样一来,突厥内部被分化,沙钵略可汗变得孤立起来。

开皇二年(582年)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准备进攻江南陈朝的军队,集中兵力抗拒突厥。四月前,突厥大军进犯隋边。四月,隋上柱国李充部击破突厥于河北山(今绥远包头西黄河以北)。大将军韩僧寿部击破突厥于鸡头山(今甘肃干凉西)。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突厥悉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

六月,李充部再败突厥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达头部攻兰州,在可洛峐(今甘肃武威境)为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击败。十月,杨坚因关中形势紧急,派太子杨勇屯兵咸阳,十二月又命大将军虞庆则屯兵弘化(今甘肃庆阳)。时沙钵略率军10余万进到周盘(今甘肃庆阳境),隋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部2000人迎战,杀伤其万余人。柱国冯昱屯兵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御临洮、上柱国李崇屯兵幽州,皆为突厥所败。于是,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今兰州)、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沙钵略可汗欲继续南进,达头可汗不从,引兵退走。长孙晟乘势用计,让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告诉沙钵略:“铁勒(居突厥以北遊牧族)等反,欲袭其牙”(《隋书·长孙晟列传》)。沙钵略可汗恐老营有失,遂撤兵出塞。

此战,沙钵略可汗乘隋朝新立,实力尚不够充实之机,依靠大骑兵集团的快速机动,全面攻掠隋北方要地,迫隋进行战略防御,处处抗拒,或作有限还击,败多胜少。隋在加强各地守御作战的同时,施用分化突厥,削弱和孤立沙钵略的策略,终于遏制了突厥大规模攻势的发展,长孙晟可谓居功至伟。

经过此战作战,隋文帝深知突厥危害之大,为使隋立于不败之地,隋文帝暂时实行战略防御,同时加强反攻准备,充实国力、军力。至开皇三年(583年)四月,隋文帝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併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

五月,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数败阿波可汗军。正在窦荣定军中任偏将的长孙晟,乘机离间突厥,派人对阿波可汗说:“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便即致败,此乃突厥之耻,岂不内愧于心乎?且摄图之与阿波,兵势本敌。今摄图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因以罪归于阿波,成其夙计,灭北牙矣。愿自量度,能御之乎”(《隋书·长孙晟列传》)?阿波可汗使者到后,长孙晟又对使者说:“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隋书·长孙晟列传》)?阿波可汗接受长孙晟的建议,留在塞上,派人随长孙晟入朝。

时沙钵略可汗与衞王军战于白道,沙钵略可汗败走至碛,闻阿波可汗心怀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骁悍,沙钵略可汗一气之下抄略了阿波可汗所据之北牙,尽获其众并杀其母。阿波可汗还无所归,遂西奔达头可汗,达头可汗闻讯大怒,遂借兵十余万与阿波可汗,东击沙钵略可汗,复得故地,收聚散卒数万,与沙钵略可汗对垒,阿波可汗频胜,势力益增。沙钵略可汗则从此由强变弱。于是又遣使向隋朝贡,并言公主自请改姓,乞为隋文帝女,隋文帝许之。

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遣长孙晟以副使职随虞庆则出使沙钵略可汗,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沙钵略可汗奉诏时不行跪拜之礼。长孙晟劝说道:“突厥与隋俱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沙钵略可汗这才笑着对左右官员说:“须拜妇公,我从之耳”(《隋书·长孙晟列传》)。于是乃拜诏书。长孙晟还朝后授仪同三司、左勋衞车骑将军。

开皇五年(585年)七月,沙钵略可汗向隋请和称藩。从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沙钵略可汗卒,其部众立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请隋廷承认。隋廷遣长孙晟持节前去祝贺,并赐以鼓吹旗幡,拜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其子雍闾为都兰可汗(即叶护可汗)。处罗侯趁机对长孙晟说:“阿波为天所灭,与五六千骑在山谷间,伏听诏旨,当取之以献”(《隋书·长孙晟列传》)。当时隋文帝正召集文武官商议此事,乐安公元谐认为:“请就彼枭首,以惩其恶”(《隋书·长孙晟列传》)。而武阳公李充则认为应“请生将入朝,显戮以示百姓”(《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问长孙晟:“于卿何如?”长孙晟回答说:“若突厥背诞,须齐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灭,阿波之恶,非负国家,因其困穷,取而为戮,恐非招远之道,不如两存之”(《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纳其言。莫何可汗随即率部打着隋所赐旗鼓西击阿波可汗。阿波部下以为莫何已得隋兵助阵,丧失斗志,望风归降。莫何可汗遂生擒阿波可汗。

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莫何可汗继续西击邻国,中流矢而死,都兰可汗继位。长孙晟奉命携带陈国所献宝器的前去吊唁。

开皇十三年(593年),流民杨钦流亡至都兰可汗处,谎称彭国公刘昶与宇文氏女共谋反隋,特遣其来密告于大义公主。对此,都兰可汗深信不已,从此不向隋朝进贡。为探听突厥动向,长孙晟奉命出使突厥。大义公主见到长孙晟后,言辞不逊,并派心腹安遂迦与杨钦计议,煽动都兰可汗反隋。

长孙晟回京后,将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长孙晟出使突厥,向都蓝可汗索要杨钦。都蓝可汗不愿交出杨钦,便谎称:“检校客内,无此色人”(《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遂便买通其帐下达官,探知杨钦之所在,趁夜将其抓获,并带到都蓝可汗面前质问。结果公主谋反之事被揭露,突厥人闻后大为耻辱。都蓝可汗不得已,只好将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给长孙晟带回。回京后,隋文帝大喜,为长孙晟加授开府,并遣其再次入藩,诛杀大义公主。

是年,都蓝可汗又向隋朝上表请婚,朝廷准备答应时,长孙晟上奏说:“臣观雍闾反覆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征发。强而更反,后恐难图。且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世。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闾,以为边捍”(《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准其所奏,并派长孙晟告知突利可汗(即染干)许配公主之事。

开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派500骑随长孙晟来迎娶,隋以宗女封安义公主妻之。突利可汗依长孙晟之说,率众南徙,居度斤旧镇。此时都蓝可汗气怒,常率部抄略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动静,即派人报隋。因此都蓝可汗每次入边,都因隋边境都先有防备而未能得逞。

开皇十九年(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实际未亲临前线),以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上柱国燕荣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三路进击突厥。

都兰可汗得知隋军来攻,大惧,遂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击突利,双方在长城下展开激战,突利可汗大败。都兰尽杀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后率部渡河进入蔚州(治灵丘,今属山西)。突利与长孙晟独率五骑趁夜南逃,天明时行约百余里,并收集数百名散骑。此时突利可汗却对长孙晟说:“今兵败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岂礼我乎?玷厥虽来,本无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济”(《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闻后,知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镇中速举烽火。突利可汗见四处烽火俱燃,便问长孙晟:“城上然烽何也?”长孙晟谎称:“城高地迥,必遥见贼来。我国家法,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使见贼多而又近耳”(《隋书·长孙晟列传》)。突利可汗闻后大惧,对其部众说:“追兵已逼,且可投城”(《隋书·长孙晟列传》)。入镇后,长孙晟留其达官执室以领其众,自带突利可汗于四月入朝。隋文帝闻后,大喜,进授长孙晟左勋衞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

四月,高颎命上柱国赵仲卿率兵3000为前锋,大破突厥,都兰可汗败逃,后被其部下所杀。杨素军在灵州以北地区与达头可汗部遭遇,也大败突厥,达头可汗带着重伤逃跑,其众死伤不可胜数。

十月,隋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并赐射于武安殿。隋文帝选善射者十二人,分为两队。启民可汗说:“臣由长孙大使得见天子,今日赐射,愿入其朋”(《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同意。启民可汗给长孙晟六支箭,发发皆中,结果启民可汗一队获胜。时有群鸟飞过,隋文帝对长孙晟说:“公善弹,为我取之”(《隋书·长孙晟列传》)。结果十发皆中,鸟应丸而落。是日,百官得赏,其中长孙晟居多。

随后长孙晟率5万人(此处《隋书·长孙晟列传》记载为5千人,而《北史·长孙晟列传》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记载为5万,这裏以后者为准)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它部落。从四月至此,前后归附者万余口,其中包括都蓝可汗之弟都速等。长孙晟将归附之人全部安置妥当,从此突厥归附。可以说长孙晟为分化瓦解突厥,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时安义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长孙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

长孙晟又上奏说:“染干部落归者既众,虽在长城之内,犹被雍闾抄略,往来辛苦,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任情放牧,免于抄略,人必自安”(《隋书·长孙晟列传》)。此举得到隋文帝的同意。

十二月,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都兰可汗被杀的时间《隋书·长孙晟列传》和《北史·长孙晟列传》均记载为开皇二十年,有误,这裏以《隋书·高祖纪》《北史·高祖纪》及《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中的记载为准),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

长孙晟乘机上奏说:“今王师临境,战数有功,贼内携离,其主被杀,乘此招诱,必并来降,请遣染干部下分头招慰”(《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许之,都兰部果然尽来归附。

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后,大为恐怖,遂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进犯隋边。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柱国史万岁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合击步迦可汗。文帝诏长孙晟为秦川行军总管,率突厥归附各部为前锋,随与晋王杨广出征。时步迦可汗正与杨广对峙不下,长孙晟由于熟悉突厥民俗风情,知其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便献计说:“突厥饮泉,易可行毒”(《隋书·长孙晟列传》)。于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突厥人、畜饮水后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在惊道:“天雨恶水,其亡我乎”(《隋书·长孙晟列传》)?遂连夜遁逃。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千余人,俘百余口,六畜数千头。杨广大喜,遂引长孙晟入内帐,把酒言欢。时有突厥达官来降,坐在帐内,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杨广笑着说:“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此,一何壮哉”(《隋书·长孙晟列传》)!凯旋回京后,授长孙晟上开府仪同三司,并再次还大利城,安抚新归附之众。

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即今内蒙大青山)时,与史万岁一路隋军相遇,结果大败,慌忙引军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从沙漠东面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再次发兵协助启民可汗防守军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启民可汗大为感动,表示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

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晟上奏说:“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援助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

仁寿二年(602年)三月,军至黄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过黄河,袭扰已经归降隋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长孙晟与上大将军梁默奉杨素之命率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长孙晟又教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

仁寿三年(603年),有铁勒、思结、伏和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背离步迦可汗,降于启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溃不成军,西奔吐谷浑。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安置于碛口(今呼和浩特北),启民可汗于是尽得步迦可汗之众。随后多年,启民可汗与隋一直保持亲善。

事毕,长孙晟回朝,时为仁寿四年(604年),适遇隋文帝崩,炀帝匿丧未发。由于隋炀帝和长孙晟有过旧交,加上要拉拢长孙晟,遂以长孙晟为内衙宿衞,知门禁事,即日拜左领军将军。

不久,汉王杨谅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杨谅系隋文帝的五子,曾任并州总管,统领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距黄河的52个州,长年据守在当时天下出精兵之地。杨谅对杨广夺取杨勇的太子地位心怀不满。及蜀王杨秀得罪,尤不自安,恐殃及己身,暗中准备起兵。及隋文帝死后后,杨谅更感到安全难保,遂起兵反炀帝。

由于綦良、余公理等各路隋军出师不利,节节败退。隋炀帝采纳了杨素的推荐,以前江州刺史李子雄为上大将军,并以长孙晟为相州刺史,征集山东兵,与李子雄共同配合镇压谅军。由于长孙晟的儿子在杨谅部下,所以长孙晟推辞说:“有男行布,今在逆地,忽蒙此任,情所不安。”隋炀帝说:“公着勤诚,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本是齐都,人俗浇浮,易可骚扰。傥生变动,贼势即张,思所以镇之,非公莫可。公体国之深,终不可以儿害义,故用相委,公其勿辞”(《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奉命出兵,破杨谅,回军后转为武衞将军。

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欲北巡至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因怕启民可汗惊惧,便先派长孙晟到启民可汗部喻旨。启民可汗闻后,便召所部奚、室韦等数十个部落的酋长齐集迎帝。长孙晟见此处杂草丛生,欲令启民可汗亲自除之,并让各部酋长看到,使之明白天子之威重。于是长孙晟手指帐前之草说:“此根大香。”启民可汗闻后说:“殊不香也。”长孙晟又说:“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启民可汗这才悟其本意,说:“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隋书·长孙晟列传》)。遂拔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见后,争相效之。启民可汗又发命举国就役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3000里,宽百步。隋炀帝听到此事,对长孙晟的办法非常赞赏。后长孙晟除淮阳太守,未赴任,复为右骁衞将军。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隋炀帝深表悼惜,赐赠甚厚。少子长孙无忌嗣。同年,诚心归顺隋朝的启民可汗也去世。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可汗之子,名为咄吉)所围,隋炀帝慨叹道:“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书·长孙晟列传》)!

长孙晟长子长孙行布,也多谋略,有父风。后汉王杨谅起兵,长孙行布奉命守城,遂于豆卢毓等闭门拒杨谅入城,城破遇害。次子长孙恒安,以兄功授鹰扬郎将。少子长孙无忌为唐朝贞观名臣。其女嫁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立其为皇后,她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长孙皇后,为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因此在唐贞观中期,长孙晟被追赠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点评:长孙晟“好奇计,务功名。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爵禄,不亦宜乎”(《隋书·长孙晟列传》)!

长孙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作品相关 罗艺

罗艺:字子延。隋襄州襄阳人。隋末任虎贲郎将,驻守涿郡。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起兵,取得柳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619年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底)归唐后,赐其姓李,封燕郡王,助唐击败刘黑闼,统领天节军,镇守泾州。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率军反唐,进据豳州,后被击败,逃往乌氏,为其部下所杀。

《唐史》记载:“相传罗艺有子名成,事迹不详”,具体事迹是说唐、隋唐演义等小说和评书中虚构的。其中隋唐时期有罗士信,罗士信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和小说中罗成有许多相似之处,后世罗士信是罗成的历史原型。其相同处与不同处如同出一彻。疑为小说中记载的罗成就是取罗士信的事迹为题材塑造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