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五十七章 混乱盐场上(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王老三,你说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老子真是不想干了,要不然咱哥几个合起来把那几个看守给干掉,然后跑了吧。”辽河口的海边,一个光着上身的汉子对身边一个同伴说道。虽然已经是深秋,可是放眼望去,海边有一群精壮的汉子都和他一样赤膊上身,人数大约有数百,他们手上都拿着铲子一样的工具,如果从远处看去,他们好像跟平常劳作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近看才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脚上都拴着镣铐,虽然上身可以自由活动,但是脚步却不能迈的太大,走起路来略微有些吃力,只见他们身上汗如雨下,用手中的工具在铲着什么。不远处还有一些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棉甲,有的人拿着顺刀,有的人拿着虎枪,还有几个瞭望哨,上面的士兵都是提着长梢弓,紧张的注视着周围。

这里正是位于辽河口的娘娘宫盐场。努尔哈赤在宣布起兵反明之后,因为初期资金紧张的缘故,很多士兵不仅没有盔甲,就连武器也很捡漏,但是辽东地区也有其特殊的自然资源,比如努尔哈赤就发现了一处绝佳的金钱来源,那就是清河到三岔河中间的平原地带,那是一块天然的盐场。因为靠海且地势平坦的缘故,完全可以挖掘盐田,然后将海水倒灌进盐田之中,利用阳光和海风进行晒盐,古代的盐一直都是一种战略资源。所以不仅这些盐可以让部落里自己使用,也可以卖到蒙古,卖到朝鲜,卖到大明赚取金银。努尔哈赤非常聪明,他的盐价比任何一方势力都要低,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盐几乎没有成本,他所用来在盐田里劳作的精壮汉子全部是他征战四方所俘虏的战俘。皇太极登位之后,虽然推行满蒙汉一家的政策,可是对于盐场这一块他是绝对没有放松的,将一些犯了事的人,或者是战场上被俘但是表现不好,或者是不服气的刺头全部放进盐场劳作。这样一来,也不用付给他们工钱,吃食也是非常简陋,反正就是利用他们的人力,这些人在八旗看来都是低下的奴隶而已,对于奴隶是不需要有好脸色的。所以皇太极就是在拼命压榨他们的劳动力,导致辽河口一带产出的盐基本上不需要成本,自然价格上就有很大的优势。

金国的产盐方法跟大明和朝鲜差不多,都是煎盐法和晒盐法并行,不过大部分情况下用的是晒盐法。煎盐法是老办法,其实就是用锅具将海水给煮干,得到的结晶就是盐,但是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到了明代,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那些沿海岸线架设的燃烧了几千年的烧锅煎盐设备,自然成了历史的陈迹。

在很多沿海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而金国在不断的俘虏大明和朝鲜的匠人工人之后自然是将晒盐法给学习到位,所以现在煎盐法已经被基本摒弃,大部分地区都已经采用了更为简单的晒盐法。比如娘娘宫盐场,就是金国最大的晒盐场所,分为三个片区,一共有两千多奴隶在这里干活,并且有数百名守军,这些守军也不是哪一个旗的人马,而是各旗都有,并且这些士兵都是一年一换,要不然旗内外的意见都很大。皆是因为这些士兵的油水实在是太足了,谁都知道,盐这个东西很值钱,所以这里面的士兵多多少少的都参与到了一些偷盐贩卖的事情,这已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每年这里的统领都会换一个,一般是由某一个旗的甲喇章京来担任娘娘宫盐场的主官,当然其他盐场也是如此,这样给大家都有一个发财的机会,士兵们也不例外,从上到下,几乎都能从盐场得到些好处,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有人对皇太极禀报过,不过只要他们做的不过分,皇太极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不然属下哪里有动力给自己守好盐场呢。

如果从高空向下望去,就会发现娘娘宫盐场的面积不是一般的大,占地一共有上千亩,分成无数个小方格,还有人工挖掘的引流渠,方便将海水引流到这些小方格里面去,那都是些海滩泥沙,人为的将泥土给堆砌起来,分成一个个小区域,卤水进入之后,就将入口封闭,然后坐等这些卤水被晒干,就能得到盐了。不过这些盐自然是不可以直接食用的粗盐,还需要后续的精加工才能变成可以食用的盐。而这些奴隶一方面就是干着挖掘小方格的活,另一方面就是将海水引流进去和将已经晒干的盐用铲子铲出来,放到大车上,运到后方加工,像是娘娘宫盐场的产量也是不小,每年竟然能产出二十万石盐,如果按照明末盐价一斤三到五分银子来计算,那么二十万石盐就相当于七八百万两银子,加上金国在辽河口大大小小的盐场,每年单是在盐这一项上,整个金国就能获得一千多万两银子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