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东返之路(四)(2 / 2)

普天之下 肖申克117 1902 字 6个月前

赵诚瞧了瞧身后已经空了大半的驼队,又看了看跟在身后饥民。对徐不放命令道:“不放,你将这些流民以十为制编队,挑出其中精壮之人,发放路引,派人引导他们随着驼队出玉门关,去畏兀儿运粮,告诉他们,只要肯出力气就有粮食吃。剩下老弱病残。就地安置在凉州城外,每一队都要选出一个领头人,告诉他们若是不听从指挥,格杀勿论!”

徐不放二话没说领命去了,不久赵诚就听到身后传来骚动声和哭泣声,那些饥民拖儿带女,担心从此就成为永别,试图抗拒编队分组。那徐不放骑在马上。牛一样地嗓门大声地斥责着。甚至不惜用鞭子抽打,一片慌乱之后才稳住情形。

赵诚不管身后的发生的事情。装作没听到,又对萧不离道:“现在只有你的千人队还是完整的,你们以百人队为小股,星夜急驰,赶赴所有的西夏城池,接管当地的民政。我愿与民约定四条,其一,我将保证所有人都会有粮食吃;其二,所有人都必须向最近的大城集合就食,否则将得不到粮食;其三,冬天时,我会重新分派土地与牧场,也会发放种子和种畜交于他们;其四,任何不听你们命令地人,到处流窜的,甚至沦为盗贼的,格杀勿论!”

“大人这第一条与第三条说的有些大了,我们哪里有那么多粮食啊。”刘翼道,“就是够了今年,并且就算是一切顺利,田地里要有所产出,最起码也要等到明年秋天才收到粮食,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尽人事,听天命吧。”赵诚气恼地说道,“先走这一步,将人心安定下来,然后我们再想办法弄粮食,我希望粮食最好能从天上掉下来。”

左右想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赵诚又转头吩咐“天下铺”的一名伙计,立即骑快马去伊州(哈密),催促那些答应送粮食地商人们快一点。

“我们现在去哪?”何进问道。

“我们直趋贺兰山下!”赵诚道。

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这说的是五百里贺兰山的雄伟壮丽,这座南北走向的大山,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带地重要屏障,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众多的谷口平时是贸易交通要道,战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写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榭交驰日夕闻。”岳飞《满江红》有“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名句。它将北方的沙漠顽强地挡在了身后,庇护着它脚下的宁夏平原,让这一片南靠黄河北靠大山的冲积平原成了西夏立国以来的根基之地。

然而在纪元1227年夏天的六月,赵诚风尘仆仆地从万里之遥地西域,来到这座仰慕已久的大山面前之时,老天爷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因为西夏突然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一时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众人大惊失色,好一阵混乱。

“我操!”赵诚难得地爆着粗口。

“这真是雪上加灾、祸不单行啊!”王敬诚举目望去,衝着被蒙古军重重包围的中兴府的所在地——兴州城(即今银川)喃喃道。

“真没天理了,老天都不站在西夏人一边!”徐不放粗着嗓子嚷道。地震突然发生前,他的坐骑受惊,让他吃了苦头。

注①:【河湟】在兰州以西黄河上游地区,即黄河从青藏高原冲下抵达兰州前的流域,因有河州与湟州而得名,或是因有黄河及其支流湟水而得名。河州,即今甘肃临夏;湟州,在古籍中又作乐州,在今青海乐都。

另外,关于西夏的一些自然地理、风物、特产、气候、社会、民族、风俗、语言、政治、官制、兵制及其它内部情况,如无特别指出,主要参考杨蕤《西夏地理研究》和史金波《西夏社会》等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