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无疑是这个时代最让宋人扼腕长叹的一个人物。
他曾气吞山河,有直捣黄龙府女真人兴起之地的豪气,金国名将兀术也曾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是就在岳飞可望一鼓作气收复中原的时候,却被十二道金牌给召了回去。结果,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给结果了他年轻的生命,让亲者痛仇者快。
生前招皇帝与权相的猜疑,死后在孝宗年间却又是加谥号,又是追封为王,这些死后的荣耀难道可以弥补岳飞的冤屈吗?若这些遗憾没有发生,世事也许会有另一种局面。
高宗赵构怕钦宗归南复位而杀岳乞和之说,在民间相当流行。高宗的这种用心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一个新立的君主,不谈复国,是很难取得人心的。因此他在左右矛盾之中,一边多次议和,一边摆出光复的架势。秦桧不过是把握住高宗皇帝的心理罢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替高宗皇帝背了黑锅。秦桧死后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宁宗年间被追削去王爵,改谥“谬丑”——这绝对是一个让人他在阴间也要感到羞愧的谥号。但后来韩侂胄北伐失败,史弥远等谋杀韩侂胄讨好金人,又恢复秦桧的封谥。这种变更成为了政治需要,羞耻之心荡然无存。
但是,宋国士人对高宗皇帝的质疑,只是私下里议论,至多骂骂秦桧。像贺兰国王这样公开地说皇帝的不是,却是极少。果然,当赵诚唱出这一首《满江红》之后,苟梦玉及万花楼中的客人们都愣住了。
赵诚本不是特别不爽,岳飞也是赵诚所景仰的一位武将,岳飞词中的“贺兰山阙”也不过是一种虚托,贺兰山与辽东的黄龙府相差十万八千里。如同其他人用诸如“楼兰”、“西北”之类的词汇,不过是用来代指自己地敌人敌国而已。
他只是借题发挥,若是隔壁包间中无人唱什么“踏破贺兰山阙”,他可不会公开指摘宋国皇帝的不是。
“本王出身蒙古大漠,自幼仰慕汉家衣冠文物,以读汉书说汉话为荣,身边如刘明远等汉文士常伴左右。现又有‘贺兰国王’的封号,然贵国子民却公然说要踏破我贺兰山。这是何道理?难不成,贵国对我贺兰有所企图?”赵诚倒打一耙。
“国主言重了,这不过是几位酒喝多了的太学生的猖狂之言。”苟梦玉只得耐着性子解释道,心中暗骂赵诚无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太学生这些预备官员们,总是关心江山社稷,并且敢于公开指摘朝堂大员们的不是,而且大臣们往往不太敢得罪的一部分人。他们借此机会在隔壁诵唱岳飞的这首慷慨激昂地《满江红》。无非是表达对外族人的仇恨,对朝中君臣醉心于偏安一隅的不满,甚或是宋蒙约好一事极力反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刘翼道,“我家国主亲为使者。目的就是为了贵我两国约好,共灭女真。依苟大人看,这‘胡虏肉、匈奴血’,我家国主身上有没有?”
“岳将军这首词。说的却是女真人。刘副使何必故意望文生义呢?本官定当禀明朝廷,让那几位太学生当面向国主陪礼道歉。”苟梦玉道,“但若真要计较,国主身为使臣,客居我临安陪都,却污蔑我大宋高宗皇帝圣誉,怕也是有些过了吧?”
赵诚微微一笑:“那好,苟大人。此事暂且揭过。可否请隔壁那几位太学生来一会?在这万花楼里,能听得到这岳元帅这首豪迈之词,也是令本王倍感意外的事情。”
“请国主稍待!”苟梦玉见赵诚不想将事情闹大,他也打着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主意,欣然同意。
时间不大,从门外走进了一溜三位年轻学子,各个身着长衫,头戴文士巾。脸上都浮着酒色。怕是喝了不少酒。苟梦玉大概是教育了他们一顿,个个脸上都有些不情不愿的神色。只是那年轻地脸庞上都长着青春痘。
“临安末学参见贺兰国王大驾。”太学生们重重作揖,口气中却没有太多的恭敬之意。赵诚对他们行着注目礼,心想这些学生,今天在自己逛西湖时,怕是远远地见到过自己。
“诸位士子,请坐。”赵诚命人赐坐。
年轻的太学生,有钱佑、李舫、陈时臣三人没有推辞,郑重地坐在赵诚的面前,有和赵诚理论一番的姿态。
“国王大驾光临我临安城,意欲何为?”钱佑开门见山地问道。
“自然是蒙宋约好,共灭女真。”赵诚道,“纵是无功而返,领略西湖风光山色与南朝风物,也是不虚此行也。”
“那末学抖胆一问,若是灭了女真,贵主当如何以待我大宋国?”李舫道。
“自然是睦邻友好,共分天下。”赵诚回答道。
“口说无凭。只是不知,大河上下,我大宋是否能光复中原?贵主莫非是想效仿宣和年间旧事,虚以委蛇,怕也是对我大宋江山虎视眈眈吧?”陈时臣冷笑道。
这陈时臣面黑,丝毫不惧赵诚身边护衞杀人地眼神,大有鱼死网破之势。
“那依陈公子所言,我欲何为?”赵诚反问道。
“依在下所推测,贵国以一己之力攻金,恐怕力有所未及吧?彼国与那女真人有何异同?不过是逞口实之利,意欲借我大宋之力,以成灭金之实。倘若金国被灭,则是蒙宋开战之时,此事乃我大宋朝野人所共知之事,国主远道而来,恐怕是白忙这一遭了。”陈时臣道。
那钱佑也道:“哼,国主方才所唱之词,意欲何为?岳鹏举已逝多年,然我大宋朝精兵良将无数,光复中原批日可待。不劳贵国费心。”
“真是这样的吗?”赵诚轻笑道,“自宋国君臣南渡以来,也曾有光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诸位方才吟唱岳元帅之词,意气干云,然可见光复汴京有期可待乎?至于精兵良将嘛?淮东李全之事小王也曾有所耳闻。若是贵国朝臣一心,上下用命,何曾有李全将淮东搅得鸡犬不宁?”
“那是朝臣偶有失察。”李舫维护着自己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