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冬至(三)(1 / 2)

普天之下 肖申克117 2894 字 4个月前

冬至节,罢朝两日。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这一天,白天越来越长,预示着阳气回升,尽管这也意味着最寒冷的时候就要到了。冬至的具体时日需要根据阴阳岁差而定,对于新立不久的河西秦国而言,朝廷根本就没有司天监这个司衙,当然是由耶律楚材这个精通天文的大臣一手包办。

河西的主要节日与中原类同,嵬名氏当政时,不仅效仿中原的制度礼仪、儒学和历法,就连岁时节令也照搬。这个节日,中兴府人也是相当重视的,人们更易新衣,备办着饮食,祭祀祖先,商铺也歇业。妇人小儿换上新衣,往来相互庆贺,一如新年。

不过在大秦国泰安元年的这一个冬至节的清晨,城中男女老少皆往北城外涌去。因为这一天秦王要举办祃祭与阅武,朝廷允许满城士农工商皆可自由前往北门外的禁军驻地校场观礼。

在城门刚打开的时候,禁军就被汹涌涌来的百姓给吓住了,老少提携,将城门挤得满满当当,张士达与王好古两人费力地指挥着军士强行在人群中分出一条通道来。

“国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活菩萨,没有他,怎能有我们穷苦人的好日子过。小的祝愿他能长命百岁!”有人对同伴说道。

“呸!”这人刚说完就挨了别人一拳头,“国王是应该当皇帝的人,那叫万岁!你祝国主百岁,是何居心?”

“就是、就是!”旁边不相干的人纷纷附和,指摘着刚才那人的不是。那人看了看威风凛凛的禁军,又看了看脸色不善的身边人,吓得伸出了舌头。

“喂。快看看,那就是我们书院的师兄凌去非,人家现在可是开国侯了,谁说书生就上不了战场?”说话地是一个戴着文士巾的学生,这么大冷天就他和少数同伴戴着头巾,想不让人注意都难。

“男儿何不带吴鈎,收取关山五十州?”另一人摇头晃脑地说道,旋即又觉得很自卑。“可惜在下不懂武艺,要不然也要到吾王军前效力,为国杀敌。要是能成为凌烟阁上……”

这书生的感叹声很快被人群中嘈杂的声音给淹没了,又被拥挤的人群踩了几脚。

“这不公平,为什么张木匠家的小子可以当兵吃粮,我就不行!”有个大汉指着禁军中的一个家伙气愤地说道,“论力气,两个他也比不上我。论打架,从小他就不是我对手,论聪明,我还识几个字呢!”

“陈兄弟气坏了身子也没用,人家姓张的当兵那会我大秦国还未立呢。那时人少,也没人知道被招去剿匪,会有这么个好前程。现在不一样了,朝廷兵部地大人们也挑三拣四。你家中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要都当兵了,谁还种地打铁做工匠呢?”另一人拍着那陈姓大汉的臂膀道,一边啧啧有声地感叹道,“当兵真威风,看看那姓张的,那皮甲穿在身上狗模狗样的,见到咱们街坊。两眼就像长在脑袋上。听说他得到的赏钱,就比得上咱辛苦十年……”

人群中士农工商皆有,也有外地而来的商人,这些操着河北口音的商人们脸色各异,一边盯着进退有度威风凛凛的军士们,一边侧耳倾听着百姓们带着敬意地议论声。

“来了!”几声鼓响之后,人们看到城内奔出两支人马,那时叶三郎的骁骑军与郭侃的神策军。这两支人马担当着引导。将通往北校场的道路清理干净。这两支轻骑军个个都是百中挑一的好手,弓在腰。刀在侧,手中又持着一杆铁枪,那枪头在冬日初升地太阳下闪着寒意。

“一会演武时,你们神策军可别手脚发软哦!”叶三郎对并肩而行的郭侃道。

“就怕你们骁骑军像妇人一般!”郭侃不甘示弱。这两人已经飙上了,相互竞争起来,这两人都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也都立下不小的功劳,既生瑜,何生亮?这也正是赵诚立这两支轻骑军地目的所在之一,有竞争才不会骄傲自满。

“咚、咚!”九声鼓响之后,如众星捧月一般,赵诚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骑马出了城,曹纲率领一千亲衞军护衞在侧。

“国主万岁!”不知谁带头呼道,道边两侧的军民皆高呼了起来,黑压压地跪拜了一大片。

身着明亮铠甲的赵诚骑在宝马追日上,他的目光在两侧的人群中一扫而过,人群不由自主地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赤兔马真的老了,正在马厩里安度晚年,追日宝马正当是自由驰骋之时,如这冬至日初升地太阳,朝气蓬勃。追日马载着赵诚接受万民的礼拜,似乎感受到主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之情,高扬着头颅,发出几声清悦的欢鸣声。

冬日将光线洒在赵诚的身上,斜斜地拉出一道长长的身影,年轻坚毅的额头写满豪情。一把长刀悬在腰侧,刀柄上的环首与铠甲碰撞也发出清悦地声音,似乎时刻等待着主人将刀锋拔出鞘,挥向任何一个敌人。

“城外天寒地冻,百姓勿拜!”赵诚抬手道。他地声音平和,中气却十足,似乎奇异得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听到。

大金国皇帝的使者乌古孙仲端在礼部官员地陪同下,跟在长长队伍后面,这是他来中兴府第一次见到赵诚,却无法上前搭话。他远远地盯着赵诚的脊背,心中感喟良多,他可以从百姓的脸上看到一个君王所能得到的爱戴,可以从肃立行注目礼的军士脸上看到一个统帅所能得到的全部信任。

所谓祃祭,就是师祭,大军出动时的祭祀。按照宋人的礼法,祃祭乃军礼之首,阅武次之,受降、献俘又次之。大秦国这个冬天整军已经完毕。各个统军之人已经确定人选,就等着借这次祭祀正式任命,统帅们然后象征性地离开京师。另外还加了个阅武,以及骁骑军与神策军的比试,以振奋军心与民心。

校场正北方矗立着一个高约一丈地祭台,上面插着一面白色的旗帜,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

赵诚率领文武百官,皆戎服在身,拾级而上,在坛上敬上香、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果,祭北方天王。又献太牢(以牛为牺牲),文武陪位,皆面北而拜。

礼毕,赵诚又登上阅武台。升御帐,文武在侧,诸班衞士翼从于后。阅武台两侧各有一候台,有数人手持各色旗帜,等待命令。

“升军旗!”张士达高呼道。一面赤色军旗在校场正中央冉冉升起。然后在风中猎猎作响。

“鼓起!”张士达又呼道。九九八十一面军鼓响起,起初如惊雷乍响,很快就如同波涛怒吼起来一般,数十万军民只觉得自己的心脏在随着鼓声跳跃着。好像如大河怒涛中行船一般。

在鼓声之中,陈不弃率领着一万精骑从北面踩着鼓点迎面扑来,无视挡住道路的百姓,如大山一般压了过来。百姓连忙如潮水一般向两边避让,阅武台上的文官们见贺兰军的奔势似乎停不下来,胆小的欲转身逃去,只见陈不弃奔至台下三百步远,忽高举起右臂。全军立刻停了下来,浑丝不动,一万人令行禁止,如一人一骑般进止自如。

赵诚笑了,他是故意让贺兰军如此嚣张,好让有心人高估自己的军队。候台上传令兵一挥手中黄旗,贺兰骑军忽然一分为二,井然有序地在阵中留出宽约一百步地空地。阵后又奔来三千步军。正是衞慕率领的军队。他们其实也是贺兰骑军的一部分,这次象征性地参加这次阅武。人们发现他们奔跑时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如刀切一般整齐——当然为了这次阅武特意训练的,队列有利于培养纪律精神,虽对战阵并无太大的帮助,但却让围观者大开眼界,至少被人认为是训练有素。

正当人们感叹时,骁骑军与神策军一左一右奔入场前,站在贺兰军的前面肃立。兵甲鲜明,战旗飞扬,共一万五千人等待自己地君王检阅。

“禀国主,贺兰骑军一万,陇右步军三千,骁骑军和神策军各一千,已集结完毕,请国主示下!”张士达奔到台前,单膝跪倒在地奏道。

赵诚走到台前,握紧腰中的长刀刀柄,高声说道:

“是雄鹰就应该展翅高飞,是猛虎就应该呼啸山林,是蛟龙就应该翻江倒海。是我大秦国的将士,就应该寻找最凶猛的敌人当作对手。只有如此,才真正称得上是英雄豪杰!尔等有敢为天下豪的勇气吗?”

“有、有!”台下地将士高呼道。两边的禁军也高呼着,声震二十里开外,震耳欲聋。

赵诚抬手示意将士停止呐喊,接着命令道:“阅武开始!”

候台上黄旗再一次挥舞了起来,一万贺兰骑军立即掉转马头,从来时的路奔了回去,全无一丝慌乱。骁骑军与神策军也依次退下,校场中留出一大片空地来,只留下陇右军三千步军。

一面青旗挥舞了起来。一队禁军推着车子开了过来,那车子均是由普通载人马车改装而成,上面各自树立着一块铁板,在陇中军面前形成了一条防线。这三千陇右军均装备着强弩,由精钢制成,虽看上去比神臂弓尺寸上小很多,但因为用上了轮棘结构,可以更省力,上弦更迅速,因此对于熟练者也可以在马背上使用,更有机动性,但射程和力道却也能达到神臂弓那样在三百步外可洞穿重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