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恪和元怿跟着身着灰衣的纤小人影走了几步,那人影想是感觉到了什么,停步回头察看动静,元恪和元怿忙躲到墙角。
跟到一处路口,那小小人影又是一闪不见,元恪和元怿四下张望着,却见那人影从一处挂着羊角灯的紫藤花廊下跳了出来,拦在二人面前,圆睁着眼睛,不快地质问元恪与元恂道:“喂,你们俩是什么人,总跟着我干什么?”
元恪在灯下一眼看见,那是个小小的沙弥尼姑,模样稚嫩,年纪才七八岁光景,虽然头戴圆帽,身穿宽大布袍,仍看得出长相十分清丽。
元恪不禁失笑,人影一过之际,他们本以为是什么武艺高强的寺中隐士,没想到是个年幼的小尼姑。
“我们是南迁去洛阳的皇子,”元怿也打量着小尼姑,那女孩步履刚劲,走路生风,站步的姿态一看就知道是练过几年武功的,鲜卑女子虽都自小练骑射,但像她这么年幼又这么身手矫健,一定是师出名门,“你又是什么人?是在报恩寺出家的宗室小姐吗?”
“我是汉人。”小尼姑扬了扬脸,果然,她的圆脸庞上轮廓轻浅、线条柔和,没有高鼻深目的鲜卑人种特点,“武始侯胡国珍的女儿胡容筝。”
元怿有些惊讶:“你小小年纪便已遁入空门?父母也舍得?”
“谁说我遁入了空门?”小尼姑不高兴地瞪了元怿一眼。
听说元家的皇子们大多是书生,可就像姑母说的,天生的鲜卑种,到底能读破几本经史子集,明了多少春秋大义?要不是朝中还有不少像父亲这样的北方高门出身的汉人公侯,有一帮“太和名臣”建言献策、进谏国事,促成太和改制,让大魏富国强兵,拓跋家根本不可能渡过河洛、走马中原。
胡容筝摘下头上的圆帽,露出扎着红色珊瑚珠串的双髻,显得更是清新可人,她指着自己的头发道:“你们看看,我这是沙弥尼的打扮吗?”
“那你在报恩寺里待着干什么?”元恪也有些好奇。
“我姑母是报恩寺的住持妙通师太,我在寺里住着,好跟姑姑读书。”
元怿越发觉得面前的小姑娘有些古怪精灵了:“读书,你在庙里读什么书?佛经么?”
胡容筝摇晃着小小的双髻,似乎很沉浸于阅读的乐趣:“佛经也读,但我更喜欢读《诗经》、《春秋》和《庄子》。”
“《春秋》?你看得懂吗?”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三皇子元愉也出现在他们的身边,他并不相信面前这个有些自负的小姑娘,“那你说说看,《春秋》是经还是史?”
胡容筝斜睨他一眼,道:“《春秋》本是史书,孔子欲以史为鉴,助鲁君推仁道、达王事,所以才编修了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十二代鲁国君主的国史。可是孔夫子修正《春秋》时,字字针砭,事事评说,人人品鉴,直书其事,劝善诫恶,把这本书写成了发幽阐微、教化天下的传世之作,这部圣人所撰的史书,当然也就成了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