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看着罗士信连夜来求见时出示的萧铣亲笔书函时,眼中也满是震惊之色。“罗都尉,你是说,这封密函,是你数月之前移防辽东之前,萧驸马便已经在你启程的时候交给你的了?这怎么可能!若说是陛下被围之前一个月半个月什么的,有有识之士看出了突厥人动向不稳,有可能对陛下不利,而提前做出一些处置的话,还有可能说得过去。老夫身为内外侯官总管,消息灵通充其量也不过如此,萧驸马纵有天眼,又怎么可能提前数月就预测?而且预测到了还不提醒陛下,此过错若是为世人所知,只怕不小!”“裴侍郎勿惊,我家萧经略自然不可能有洞察天人的远见,不过他却善思多谋,行事深沉稳重,行一思三,多有应急备案。数月之前,他当然不可能断定局面定然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但是自从他得到陛下要北巡的消息之后,已经考虑到了有种种可能,今日的局面,也不过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所以他当初给末将和秦将军留下的锦囊,足足有二十七个,对应了二十七套事情发展不同趋势之后的应对之策。其中第二组的九策,都是假设突厥人果真对陛下不利之后的应对方案,而此后又会根据萧经略勤王之师来援时,我军与突厥军交战的形势不同兵力强弱不同,而分成九策应对。昨夜萧经略是通过让城外的送信死士放出信号弹,通知末将如今该取出哪些方略来找裴侍郎协商。”裴矩好歹是如今大隋谍报工作第一人,虽然萧铣的手段让他震惊到无以复加,可他好歹还可以反应过来——昨晚听说在南城外头十几里地放出的烟花弹,应该是一组密码连络信号,可以让隋军在没法突破突厥人的层层铁桶防守的情况下。把联络信息送进城里,而突厥人永远不可能想到,萧铣早就把要传递的信息的内容提前送进了城。最终只需要传递一个密码索引数据就行了。“萧驸马学究天人,神算鬼谋。老夫不如也。不过这事儿,到时候纵然老夫帮忙,又如何向陛下解释这奏表的来历?”“裴侍郎,末将不是在您和虞侍郎的提携下,得到了暂时驻防东城南门的权限么?昨夜城门城楼内都是末将的人马,末将便说有个别送信的死士摸黑混过了突厥人的防线,把东西送进来的……而且这份密函是萧经略亲笔手书,萧经略与陛下乃是翁婿之亲;加之萧经略的书法也算是当世名家水平。素为陛下赏识;朝中书法胜过萧经略的文臣,无非太常卿欧阳询以及虞侍郎之弟虞世南二人而已;所以只要此书呈到陛下手中,陛下定然可以认出是萧经略亲笔所写,绝不怀疑这一点。既然如此,就算陛下不愿意相信昨夜真有死士突围成功送来这封信,也不得不信了。”“那死士又何在?”裴矩刚刚问出这个问题,就拍了一下脑门,发现自己多余问了,“是了,罗都尉带进城里的那些劲卒。陛下又不可能都认得,随便挑出一个武艺高强的,说是昨夜杀入重围送信的。便成了。”裴矩醒悟过来之后,又把来龙去脉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随后接过罗士信递给他的密函,自言自语道:“既如此,来历都解释的通,待老夫细细看了内容,从长计议。”……半个时辰之后,裴矩对于萧铣的担心和谋划已经了然于胸,而且细细思之。里头很多细节其实裴矩自己也早有同样的担忧,但是萧铣居然能够在几个月前按照各种情况的分叉步步推演。形成系统的方略,还是让裴矩震撼得不行。裴矩心中暗忖。待此间事了,定要想办法找罗士信或者萧铣本人,把剩下的二十六策拿来看看,看看萧铣究竟有多少层层推演的谋略。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却说看完眼下这一策之后,按照两人的共识,如今最关键的事情便是想办法劝说杨广在一个合适的时机给突厥人透一点底,表示如果始毕可汗愿意撤开包围圈离开的话,那么大隋就愿意既往不咎,不再追杀他。不过这个措辞要严厉一些,不能让始毕可汗那到诏书之后就四处给酋长们显摆找回他的面子。最好的状态,就是既威胁了始毕又不给他面子,还清晰地让始毕透过字里行间看出一个结论:如果他北撤,隋军是不会深入追杀的,而让那么多部众族人白跑白死伤还一点好处都没抢劫勒索到,始毕可汗肯定回去会地位不稳。这么难的事儿,如果杨广真答应外交交涉了,说不得还是只有他裴矩亲自出马才能完成。毕竟他裴矩也是大隋朝御用了三十年的头号外交大骗子了,属于两张嘴皮子一合就能让突厥人和薛延陀反目仇杀让吐蕃和吐谷浑互砍数十年让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势同水火的大阴谋家。要说靠嘴皮子杀掉十万兵,自问天下只有他裴矩做得到。怎么出使接触怎么措辞诏书这些细节,便留给裴矩一个人去慢慢烧脑了。剩下的第二个问题,便是首先如何说服杨广使用这个计谋,可别小看这一点,有时候对付自己人比对付敌人还麻烦。尤其是摊上了杨广这么一个驴劲儿拽不回来的主子,爱面子的程度比始毕可汗还强好多倍,要他虚与委蛇地对胡狗服软,哪怕是暂时假意的服软,那都比杀了杨广还难受。而萧铣对于这一点,倒是很有研究,也在密函里头给裴矩说了应对方法,其实想来还是很老套的法子,那就是找个替罪羊,再扮演一回蒙蔽圣听的奸佞,让那个“奸臣”劝说杨广暂且如何如何,到时候解决了突厥人之后杨广再回头责罚这个“奸臣”,说此前一切决策都不是出于杨广本意,也就把天子威严找回来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其实杨广爱面子的脾气真的和后世大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很像,其实他们都知道有些事情到了最后关头是不得不做的。但是又扯不下面子不顾天子威严去做。就像崇祯难道最后不想迁都南京么?其实也想,可惜他需要一个“奸臣”先提出来,然后他崇祯扭扭捏捏半推半就才答应。等跑成功了之后,再把这个“奸臣”杀了背黑锅。把抛弃北京的罪名都堆过去。只可惜十七年里五十相的换人频率已经把忠义之士杀光了,剩下的都是明哲保身之徒,都是“个个皆可杀”的墙头草,所以崇祯最后找不到自甘背黑锅的人来虞世基雄起一把,扛下这个黑锅,还给了许多许诺,诸如将来事情平息之后,他萧铣只要有机会,定然不会亏负了虞世基,为他求取更多荣华富贵云云。然而裴矩却知道,虞世基不是那么容易劝动的,萧铣如今还没有资格开那么大空头支票让人相信。而他裴矩自己又不能搭进去,毕竟他裴矩是要作为此次外交使节使用的。说不得,这事儿裴矩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再梳理一下,帮萧铣把方略的具体人选完善一下——其实裴矩心中已经在想,萧铣这封密函是几个月前写的,终究有些不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若是眼下再让萧铣确定黑锅王的人选,说不定都不会选虞世基了,只是萧铣如今就算改了主意,也没机会把信送进雁门城来而已。思之再三,裴矩灵光一闪,决定去找虞世南。虞世南如今不过官居起居舍人,属于内史省管辖,也就是说在他亲哥哥内史侍郎虞世基手下做事。除了起居舍人之外,虞世南还挂着文林馆学士秘书郎的头衔,不过那些都只是宫廷文学官员常见的头衔,算不得什么。起居舍人这个官职,正是杨广登基之后创设的,如今职权还不完善,若是和后世的官职相比,大致上就是一个掌管给皇帝写起居注将来皇帝驾崩之后要负责写《某某皇帝实录》史书的文官,也就是记载皇帝言行的史官,虽然官不大,却是可以充分接近皇帝的近臣。而虞世南除了官职本身之外,还有两重便利之处,第一便是虞世基虞世南兄弟都是越州(绍兴)余姚人,是原本南陈高官后裔,开皇九年南陈亡国之后,虞世基虞世南兄弟就成了杨广的藩邸旧臣。第二,便是虞世南当年曾经和萧瑀一起,在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就担任过给已故的元德太子杨昭授业的老师,后来杨广登基后,萧瑀直接飞黄腾达,而虞世基却还担任太子师数年。直到元德太子杨昭病故之后,元德太子的长子燕王杨倓长到启蒙的年纪时,虞世南还跟着给杨倓授业教书,兼做这事儿有两三年之多。换句话说,虞世南可是太子和“太孙”两代的恩师,和皇家自然亲近,他要是肯背黑锅,一来肯定有机会,二来将来要拿他开刀堵天下人之口的时候,分量也勉强足够——毕竟那些特殊身份都是可以作为官位不够高时的附加筹码的。第三么,便是虞世南还可以通过随驾的燕王的引见来获得劝谏的机会。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虞世南这个人或许是因为没有背负什么家族责任,所以做事儿比较讲原则,比他哥哥虞世基那种畏首畏尾明哲保身的做派要刚烈得多。只要是为了国家好,他还是比较容易出头的。其实这一点上,裴矩还仅仅是揣测,萧铣若是能够此时此刻身处于此的话,也会对裴矩的见解深以为然的——萧铣可是两世为人的,深知隋唐名人的秉性,虞世南若是苟且畏惧的小人的话,后世《全唐诗》又怎会把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收录在全书第一首呢?觉得自个儿把问题彻底想明白了之后,裴矩整理了一下自己要附议的密折,先和萧铣的密函中给杨广的那一份一起放好。然后又准备了一些清雅的礼物,直奔内史省去找虞世南聊聊天先。他找了虞世南之后不久,其兄虞世基也好像得到了什么风声一样匆匆赶来,三人一处密议了半晌。裴矩和虞世基虞世南兄弟说了些啥,外人自然不得而知,不过当天下午,虞世南便又去找了年仅十岁的燕王杨倓,似乎是让燕王帮忙找个机会一起劝说他的皇祖父。燕王很懂事地答应了下来,给虞世南安排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