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9章 章二零五 大西洋城(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君威立刻把老威廉手里的西瓜皮抢了回来,笑着说道:“不至于,不至于,开个玩笑,怎么能当真。”

“这吃西瓜皮可以不当真,那这两个字呢?”老威廉点了点桌子上那用水写就的字,认真问道。

李君威说:“当然!”

李君威在桌子上写的两个字就是——土地。

而这也是老威廉梦寐以求的东西,因为他知道,领土与人口才是一个国家根本,相对来说,王冠就有些虚头巴脑。而且普鲁士公国在欧洲算不上强国,扩张领土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在1415年的时候,老威廉所在的霍亨索伦家族在神罗皇帝那里获得了勃兰登堡的领地,百年之后,老威廉的先祖通过姻亲关系,获得了莱茵河下游地区,与核心领地不接壤的一块公爵领和两块侯爵领,又过了百年,霍亨索伦家族向波兰国王称臣,获得了东普鲁士,并在三十年战争后,得到了东波美来呀及另外几块小领地。

此后几十年,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地就没有变过,而仅有的获得领地的方式,除了联姻就只有购买了,但几率几乎为零。

如果在领地和王冠之中做出选择的话,老威廉可能会犹豫,但最终他一定会选择领地。

原因很简单,为什么普鲁士有机会成为王国,那是因为国家的实力,而领地就意味着实力。

老威廉问:“那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李君威笑了:“这就很难说了,这是一个长久的计划,需要你有耐心,而且我想告诉你的是,领地和王冠并不冲突。这次对你来说是双赢,赢两次!”

“可我不知道的是,普鲁士是该加入反瑞典同盟,还是与瑞典结盟,请亲王指点一下。”

李君威想了想说:“不要过早表明态度就是最有利的态度。至于我说的土地,我可以告诉你,帝国为什么要帮助普鲁士获得土地。”

老威廉明白其中的一些原因,而李君威也说过,帝国是看中普鲁士的潜力的,希望在中欧出现一个能够与法国抗衡的国家。而欧洲任何国家都不会支持普鲁士崛起,只有帝国支持,也就是说,在普鲁士崛起的过程中,两国都会保持合作,而这也为帝国影响欧陆提供一个抓手。

“是这样的,帝国不希望波罗地海出现一个霸权国家,也不希望看到俄国崛起,假如反瑞典的同盟胜利,我不想看到俄国占领太多的土地,如果帝国不参战,我希望普鲁士可以抢夺一部分沙俄的战利品或者让其冷静一下。

而如果瑞典胜利,也必然会在波罗的海南岸夺取更多的土地,而这也不行。普鲁士也要去分割其中的部分。”李君威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老威廉笑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与贵国步调一致,无论谁胜谁败,普鲁士都会获得一部分土地,对吗?”

“是的,但面积不会太多,大公,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呀。”

老威廉哈哈一笑:“那是当然,我的亲王殿下,这可不是东方,更不是在殖民地,在欧罗巴,每一块领地属于的改变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会奢求太多,但是希望亲王殿下保证,我得到的可以和付出的匹配。”

“这是当然的。”李君威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李君威与老威廉相谈甚欢,但在安排了老威廉住所之后,李君威立刻回到书房,写了一封信,把从老威廉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封不动的写在了信纸上,甚至还有一封从老威廉那里得到的,帕特库尔代表奥古斯都给他的信件,而这些资料,全都封进外交包裹之中,由一艘通报船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瑞典斯德哥尔摩,收件人正是已经升任驻瑞典大使的江闲云。

李君威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打消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疑虑,因为在瑞典国内有一股思潮,他们不认为有反瑞典的同盟,不认为瑞典会陷入一场战争。

这主要是因为反瑞典同盟的几个参与方,丹麦、波兰和沙俄都对瑞典进行了外交欺骗。

丹麦虽然出兵占领了瑞典属地荷尔斯泰因的部分地区,但却表示愿意接受调停,只不过把退兵这种简单的事弄的复杂,要求与瑞典签订友好互助条约,丹麦方面表现的很诚恳。

而沙俄也是如此,卡尔十二世派遣一支规模超过一百人的使团前往莫斯科,受到了沙皇彼得的亲切接见,双方确认,三十七年前签订的《卡迪斯条约》依旧有效。

瑞典使团为彼得带去了珍贵的礼物,包括金银器皿和卡尔十二世的骑马肖像画,而彼得也以动物皮毛作为回礼,在离开的时候,他们害得到了彼得出具的皇家凭证,里面这样写到:根据在卡迪斯的永恒协议,波罗地海沿岸和莫斯科的睦邻友好和深情决意,我们欢迎您们与国王陛下。

只不过,瑞典使团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离开的时候,彼得就已经和奥古斯都签署了反瑞典的军事合作协议。

而奥古斯都也参与了对瑞典的外交欺骗,他接受了卡尔十二世的请求,愿意以萨克森选帝侯的身份,担任荷尔斯泰因公国的立场担保人。

可以说,年轻的卡尔十二世被这群老油条给耍的团团转,如果不是有普鲁士的消息传来,或许他会听从部分手下的建议,放弃军事应对侵略的做法。

当然,李君威并不只是提供情报,瑞典国王态度出现转变,还与瑞典国内爆发饥荒有关系,在老威廉抵达之前,李君威就已经派人去了斯德哥尔摩,答应为其应对饥荒提供粮食贷款,甚至还给予了四千吨小麦作为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北美,大西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