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7章 老师真是我的良佐!(1 / 2)

启明1158 御炎 1587 字 10天前

得知朝廷的动荡和遭遇的困难,张浚紧张之余,又雄心万丈,整个人一夜之间仿佛年轻了十岁。

他立刻就让家人整理行装,大家即刻出发,不要耽误时间。

他每晚到一天,对于大宋来说就会多一份危险。

皇帝的召唤预示着对他的需要!

大宋需要他出谋划策,需要他运筹帷幄!

大宋还需要他!他还有用!

强烈的使命感和激动催促着他快点出发,一刻都不能耽搁,每耽搁一刻钟,他就如同蚂蚁在身上爬来爬去一般瘙痒难耐,坐都坐不住,他都很不得自己先行出发,让家人在后面跟着。

于是张家人鸡飞狗跳了好一阵子才得以顺利出发。

但是尽管他已经出发,在赶路途中却总是听到坏消息。

一会儿听说长江防线被突破了,明军打过长江了。

一会儿听说刘锜战死了,一切都完蛋了。

一会儿又听说明军在江南打了大胜仗,把宋军抵抗部队给全歼了。

再然后直接听说明军兵临临安,临安危机,大宋眼看着就要有亡国之危了。

张浚那个着急啊,急不可耐,甚至想要自己骑马快速赶赴临安挽救危局——这场被他看做只有他才能挽救的危局。

但是他毕竟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太好,就在半路上病倒了。

治病耽搁了一段时间,走走停停,等他抵达临安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好一段时间了,南宋朝廷也从最初的混乱中恢复了一定的安稳,开始重新办事了。

赵昚下令与明国签订和约之后,闭门不出七天,七天之后宣布召开朝会,正常处理政务,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然,他绝不会仅仅只是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得过且过。

作为一个合格程度超过赵构的皇帝,赵昚没有那么简单。

在群臣逼宫的时候,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是等和平条约签订,明军开始撤退的时候,他反应过来了,回过味儿来了——

群臣逼宫,如果自己不从,那么是不是会有人用强,把地位不稳的自己给废掉,重新立一个新皇帝?

然后他就悚然一惊,意识到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在明国释放北宋宗室返回之前,群臣没有多余的选择,仓促之间也不可能拉出一个太祖后裔就做皇帝,所以他是唯一的选择,他还是有底气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北宋宗室的回归,尤其是徽宗赵佶的儿子的回归,让他的皇位有了不确定性,这才是赵构要赶在北宋宗室回归之前立太子的原因。

不是所有赵佶的儿子都有威胁皇位的能力的,几个年纪太大的有心无力的自然可以排除,唯二有威胁能力的就是赵佶在辽东生下的儿子赵铁使和赵顽使。

这两人都才三十多岁,和赵昚是同龄人,年富力强,如果他们成为了候选人,赵昚一点也不奇怪,到底是皇帝的儿子,法理上自然具备皇位继承权。

于是赵昚就暗中命令史浩去调查这件事情。

史浩利用自己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稍微调查了一番,然后便惊讶的发现确有此事。

群臣逼宫之际,有人暗中联络了赵铁使和赵顽使,与他们做了秘密交谈,商谈了一些比较敏感的事情,很显然就是为了给未来的政局托底。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赵昚气的差点疯掉,又摔碎了不少茶碗才堪堪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再怎么生气也没有用,那些有过不臣之心的人也不会因为自己摔碎了茶碗就受伤。

所以赵昚冷静了,并且进一步在史浩的帮助下分析了一下当前朝堂的政治局势。

“陛下骤然登位,在此之前没有自己的根基,不管是朝中还是军中都没有根基,全靠太上皇的支持才能做皇帝,所以太上皇才是陛下的根基,这是陛下的缺陷所在,陛下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此之上,陛下就能理解为什么群臣敢于逼宫,敢于要求陛下投降,甚至为此更换皇帝,行大不敬之事,主要就是陛下没有根基,没有亲信,甚至不算掌握兵权,而此时恰好太上皇不在临安。”

赵昚深深的认同这一点,然后询问史浩。

“既然如此,我该怎么做才能拥有根基,拥有兵权,并且成为真正的皇帝呢?”

史浩想了想,犹豫片刻,便低声回复道:“其实此时此刻,对于陛下来说,乃拥有根基、掌握兵权的天赐良机。”

“哦?天赐良机?老师何意?”

赵昚不解。

“因为此时此刻,太上皇远在西狩途中,何时返回尚且不得而知,没有太上皇在京城,陛下固然没有依靠,却也因此可得自主,就可乘此良机扩大势力。”

史浩一席话解除了赵昚的疑惑,赵昚这才意识到现在对自己来说还真是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