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贲此时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如此年纪谁不想着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特别是王贲又有一个名震列国的父亲,他比别人更想能够做出一番成绩,让世人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提起他王贲便只会想起他是大将王翦的儿子。然而此次出征虽然攻下了楚国十数城池,但是和子婴一路一对比则显得有些黯然无光。北方战线不但攻破了燕国国都,更是一路把燕王喜赶到了辽东之地。所以攻魏一战他更是卯足了劲,想要干出一番成绩。然而能够攻下整个魏国主要靠的还是长安君的计策。此时的王贲虽然有些失落,但是对子婴的谋略也是心服口服。受降,而且对方还是一国的君主举国投降,如此显耀之事谁来受降必定名垂青史,王贲本来以为此事与自己无缘,未曾想长安君竟然将此机会谦让给了自己。这顿时让王贲感动而又愧疚。感动是因为长安君的“高风亮节”而感动,愧疚则是因为自己一开始对长安君的揣测而愧疚。如此不慕虚名之人自己最初竟然怀疑他浪得虚名,不由得心中有些愧疚。此时,魏王假已经走到了王贲跟前,子婴退后此时帅旗之下便只剩王贲一人而已,故而魏王假很容易便认定最前方的这名年轻人应该就是此次伐魏的秦军主帅。看到王贲的第一眼,魏王假心中忍不住的感慨:“如此青年才俊为何我魏国却无一人!”却不曾想想,范雎、姚贾、尉缭等一长串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赫赫功勋的人里很多都是在本国郁郁不得志的魏人。这就和楚才晋用一个道理,自己国家的人才不善于发掘重用,郁郁不得志之下就难免会为他国效劳反过来对付自己。王贲代表秦国,接受了魏国的降表,如何处置魏王却不是他可以决定的,只得是派人将魏王送往咸阳,听后秦王处置。而与此同时,作为此次出征爵位最高者,子婴也写了一份较为详尽的书表,上禀此次出征的战果。只不过子婴在书表中却把自己的功劳一笔带过,而是着重突出了王贲的战功,就连攻克大梁的不世之功也送给了王贲,余者逐燕之功勋则分给了李信和司马尚,对彭越在攻魏一战中的表现也提点数笔。整篇书表完完全全是在为王贲、李信、司马尚和彭越请功,通篇未提自己所立之功。将书表写完,子婴着人请王贲、李信、司马尚和彭越等人,帐中相商。将写好的的书表给四人一一传阅。收拢人心是一方面,也是让几人回到咸阳后,所叙同自己的上表不要有所偏差。四人看完之后,纷纷用不解的眼光看向子婴。向来有闻,一军之统帅窃部下之军功与己身,不闻将功勋分与部下者。子婴此举可以说是颠覆了他们一直以来的常识。“谢君上厚爱,不知君上何以军功相赐?”年少气盛的李信最先出言问道。“那将军觉得这些军功有何用处?”子婴笑着反问到。“自然是封侯拜将,显耀于己了。”李信回道。李信刚说完,看着案头上依然含笑不语的子婴,突然间明白了过来。他们所追求的这一些荣耀,与子婴而言已然无用。论地位,子婴已是封君之尊,就连秦王亲子都没有受此封赏,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封无可封,功劳再大顶多就是赐予一些身外之物罢了。论身份,子婴贵为王族,秦王就是他亲伯父,更是没有一般的世家大族子弟,担起整个家族兴衰的压力。综上一想,到了子婴这个份上,除了混吃等死,好像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尔等也不要觉得过意不去,如此军功于我实在是有害无益。”子婴接着说道。子婴虽然贵为王族,然而又非秦王之子,旁系子弟功高镇主可不是什么好事。虽然历史上没有秦王兔死狗烹的记载,但是子婴看来,那是没有人能够撼动秦王的统治地位,而王翦等功盖天下的名将在秦皇晚年都已经离世,不会对其子嗣的登基产生影响。然而子婴同王翦等老将不同,他太年轻了。如果有着移灭诸国的不世之功在身,哪怕秦王对他再是喜爱,也很难说会不会为了自己后代的平稳掌权而牺牲自己。而如此举动,即可不让秦王对自己起疑心,保持现状。又可以换取王贲李信的秦军将领的好感,为自己日后的崛起埋下伏笔,虽然短期看在声名上亏了,长远看来这却是最佳的选择。而且若是没有自己的横空出世,这本来就该是他们的功勋。如此“明目张胆”的窃取功勋,几人虽然感觉有些对不住子婴,然而这次子婴给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让他们实在是没有勇气去拒绝。再加上出身世家大族的几人,略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子婴的顾虑,嘴上不说却将此份恩情放在心里。几人在书表上用了自己的印章,联名将这一份奏报送往了咸阳。不几日,魏国主力也从西境赶回了大梁,不过却已为时晚矣。魏王都已归降,这支军队自然顺理成章的直接投降了秦军。魏地全部纳入秦土之后,子婴便同王贲一道统领着大军回到了咸阳。此次出征可以说是战果显著,不但把燕国赶到了辽东一隅,而且直接攻灭了魏国,还顺带了楚国十余座城池。至此秦国已经占据了天下一多半的土地,原来的东方六国里仅剩齐楚两国还保存着一些实力,至于代燕之流已是是癣疥之疾,什么时候有时间了便可轻易取之。经此一战,王贲、李信也成为秦军之中炙手可热的新生代将领,颇受秦王看中平日里多有封赏。而近年来一连串战争的胜利,也让秦王赵政的信心有了极大地膨胀,秦军兵锋所指,六**队皆土鸡瓦狗耳。因此攻魏大军回师不久,灭楚一战便紧锣密鼓的提上了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