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额转账(1 / 2)

青帝重生 疯神狂想 1504 字 2022-12-28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共和元年,出现在西周,西周时,周厉王残暴无度,人民生活困苦,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此后国家政权由多人议政,就是共和行政,改元“共和”,公元前841年就是共和元年,直到14年后周宣王继位。

这一年起,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纪年。

中国《初中历史课本》明确指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周厉王暴虐,国人相与判,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今存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

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

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很少见。

六朝以后,铜器铭文不再流行。

商、周铜器铭文,尤其是内容比较丰富的周代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这件共和鼎,简单的造型,略显陈旧的外表,仅有的装饰就是外部上方装饰着的两道弦纹,这件看起来极简朴的青铜器绝对是一件重宝。

它外表虽简,却铸造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西周铜鼎中的最长铭文,这段铭文也成为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唯一见证。

本来这件青铜器一直在各代官宦之家流传,从来没有入过土,所以上面的铭文什么的都保存的很好,可到了近代,却让这共和鼎历经劫难。

从三十年代,保有这件共和鼎的一位收藏家,把它卖到了一条小河的沙滩里,直到几十年前,几个村民在他们村头东北的河道旁翻土挖沙时,才挖出来。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件传承了几千年的青铜器,居然被很好的保存了两千八百年,只有抗战时期的一段时间,才被埋在了河滩上,这才生成了一层薄薄的铜锈。

不过就是这次薄薄的铜锈,掩盖了共和鼎上的大部分铭文,让它留到现在,落到了金三手里。

青铜器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形制逐渐趋向定制,铜器多轻薄简陋,花纹也趋向简单,但长篇铭文较多。

以青铜鼎为例,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只有两种形制。

一种是克鼎类,主要特征是盆形体,腹宽大而呈扁体形,蹄足上部一般有兽面装饰,装饰纹样一般为环带纹和窃曲纹;

另一种主要以半球形体、蹄足为特征,装饰纹样简单,一般仅以弦纹、重环纹或窃曲纹装饰,现在发现的不少青铜鼎就属于这一类,它是西周晚期的标准器形。

共和鼎腹内也铸有铭文,这样内内外外全是铭文,如不仔细看,很多被铜锈包裹着的铭文,看起来就是一些造型奇特的花纹,但这些花纹,被大片大片的铜锈覆盖,只露出少许。

也只有金三,能够通过时间异能,一窥这共和鼎的真容,如此古朴的青铜鼎,绝对是国宝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