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想着那些小鬼子一定都被轰傻了,一会儿咱们团上去就只要打扫打扫战场、收拾收拾俘虏了,这仗打得真TNND爽!”
——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17军的某位团长在日记中这么写到。
“当时脑袋里就一个念头:咱炮弹多,轰死它小鬼子的!”
——这是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15军的某位普通炮手在回忆时的真情流露。
3,473,206支毛瑟1898式步枪,94,236挺火鸟1906型和1914型轻机枪,31,017挺1898式马克沁重机枪,92,328门1910式60毫米迫击炮,5,833门37毫米步兵炮,5,202门1896式77毫米野战炮,1,401门1902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560辆卡车,852辆装甲车,440辆II型和III型坦克,756架各式飞机,300万枚M04长柄手榴弹,7亿多发各式弹药,这是官方统计的平津反击战之前从德国运抵中国的援助物资数据,这些武器弹药对于提高中国军工水平虽然没有什么作用,但的确在短期内让中国军队装备水平提升了一个很高的台阶。
于是,他们的对手,以精锐着称的日本关东军,在不久之前还只需要面对的一支以大刀、各种旧式步枪、少量机枪和火炮、极少量坦克装甲车为武器的落后军队,然而时过境迁,关东军此时却没有一件拿的出手的武器。在大量装备德式武器的中国军队面前,24年前定型生产的三八式步枪、堪称当代世界最差轻机枪的11式轻机枪、勉强堪用的大正3年式重机枪、威力有限的89式掷弹筒、老迈的明治四十一年式75毫米山炮、更老的明治三十八年式75毫米野战炮和明治三十八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毫无优势可言,这些武器在数量和火力密度上更是处于远远的劣势。
“在和德国开战之前,日本军队对外征战之路只有进攻一词,在日军士兵手册和训练条例中,如何进攻被放在了首位,防守和撤退都被认为是有辱勇敢精神的,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法国陆军犯了同样的毛病——在战场上,大部分日本兵都是进攻的好手,防御的时候却显得十分笨拙!”
——德国最高统帅部一位专门研究日本陆军的参谋官这样分析到。
“这是自日军挺进到平津线以来首次在战略上处于防守地位,尽管他们的军官已经得知中国军队从德国盟友那里获取了大量的重炮,可是他们的防御工事却建得却并不精明,仅有一人高的战壕显然无法很好的保护士兵不被敌方炮火击伤,防空兵器的不合理配置使得德国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频频突入阵地上空进行精确投弹和低空扫射,缺乏厚度的碉堡甚至连中国军队的37毫米步兵炮都无法抵挡,反坦克堑壕挖得十分低劣,除了轮式车辆外根本无法抵挡中国军队的任何一种履带式战车,雷场在炮击中损毁殆尽,铁丝网很多,但是在中国军队的坦克面前犹如一道用豆腐渣堆积成的矮墙。”
——一位在前线观战的德国少校在自己的报告中这些写到。
上午10时,声势浩大的炮击和轰炸终于告一段落,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大批中国军队以三个装甲师为先锋开始向日军阵地纵深推进,尽管这三个装甲师是严格按照德国陆军一线装甲师来编制的,但是由于其中的III型坦克营还在训练当中,此时的装甲师只有属于轻型坦克范畴的“石头I”和“石头II”型坦克,但此前由德国炮兵专家指导的国军炮群实施的集中轰击体现出了很好的效果——部署在前沿阵地中的日军伤亡十分惨重,一些地段的防御工事也出现了缺口,国军的第一次进攻即顺利占据了日军的一线阵地,先头部队甚至渗透进入了日军的二线阵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炮火影响相对较小的日军二线阵地逐渐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面对中国军队如潮攻势,日军官兵终于在武士道精神的驱使展现出了自己疯狂的一面,他们据守阵地死战不退,迫使中国军队在占据每条战壕之前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而残酷的白刃战也在许多阵地上展开。在一些日军炮兵实施炮火反击、步兵进行反冲锋的地点,中国军队的进攻一度受到迟滞甚至是后退。
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候,中国军队一方的空中优势发挥了作用,前往石家庄、济南、太原和青岛机场加油挂弹的航空部队及时返回战场,他们的空中火力支援成了压垮日军二线阵地的最后一根稻草。
9月18日,天津光复。
9月21日,北平光复。
9月29日,关东军全线撤回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