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闻言简直惊呆了,浑身热血直往上涌。
“在哪儿?”他口干舌燥的问道。
“就藏在后院的胡杨树下,还是解放那年埋的呢,算下来已经整整四十年了,不然的话,躲不开文革那一把火。”陆晓机嘿嘿说道。
“埋在地下不会腐烂么?”有良担心道。
“此处地下皆为干沙,每年雨量极少,以木匣油纸包裹不会受潮霉烂的。”
“那我们挖出来看看可以吗?”有良恳求道。
陆晓机望了有良一眼,沉思片刻说道:“也好,你让我有生之年见到了《敦煌梦魇图》,这本《敦煌残卷》理应给你过目才是。”
“蒙蒙,吃饭啦,记得叫老陆头一块过来。”远处传来马老爹的呼唤声。
“陆老师,走吧。”蒙蒙不由分说拽着陆晓机起身。
“哎……好好,可惜这猪油酥你们不吃。”陆晓机叹息着临行又抓了一把扔进嘴裏。
有良无奈只有先跟着回到了马家,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大盆的手把羊肉和荞麦面饸饹。
媚娘瞥见了盆里的羊肉,喉咙里再次发出了低吼,蒙蒙抓了几大块手把羊肉分别放在地上的两只盘子里。媚娘冲上去一阵狼吞虎咽,而薯仔则文质彬彬抱着一根肋骨津津有味儿的慢慢品尝着,吃相截然不同。媚娘清空了盘子,随后叼起干干净净的肋骨去与薯仔交换羊肉,双方各得其所。
“怎么样,老陆头这儿寻到线索了么?”马老爹问。
“陆老师当年在太清宫做事正巧认识薛先生。”有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不错,当年王道士在周边找来几个读书人帮着抄写道经,我就是那个时候在太清宫见到薛先生的。”陆晓机一面往嘴裏塞着羊肉,一面回忆着往事。
“陆老师,您听说过这两句话么?”有良问。
“你说吧。”
“‘金眼蛤蟆争努眼,翻去……’什么了?”有良嘴裏叨咕着,后面那句话怎么给弄忘了。
“金眼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陆晓机说道。
“对对,就是这两句。”有良叫道。
“唐朝有两个出了名的大恶人,安禄山和黄巢,‘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是安史之乱后乾符元年流传在黄河下游一带的民谣,指的是两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盐贩子王仙之和黄巢。王仙之死的早,而黄巢的下落至今则众说纷纭。《新唐书》中说他兵败狼虎谷后自刎,《旧唐书》记载为其外甥所杀,而《敦煌遗书》中的《肃州报告》却写到是其部将尚让降唐斩杀了黄巢,宋人刘是之则认为黄巢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当了和尚,五代时有一高僧法号翠微禅师正是隐姓埋名的黄巢。后世有关他墓址的说法就有五处之多,因此,这个大恶人的最终下落一直是千古之谜。”陆晓机解释说道。
有良心中隐约感觉到昌瑞山古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这个黄巢。
“陆老师,您多讲讲这个黄巢吧。”有良说。
“你们小学的时候有篇课文不知还记得不?‘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就是黄巢屡试不第一怒之下写就的,他深感儒生寒窗苦读的不易,因此起事后颁佈一条军令‘不杀儒生’。”
哦,怪不得他问明薛道禅和憨叔是儒生后,没有杀二人而只是困入《敦煌梦魇图》之中呢。
“对的,他不杀儒生。”有良自言自语道。
“后来在长安出现反诗时,虽然暴怒之下也杀了三千儒生,但随即也后悔了。但其最大的恶性是吃人,中国历朝历代的食人者都比不上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在一部《二十四史》当中,可以用‘敲骨吸髓’来形容他的残忍食人方式,无论是以前用二百石铜钟煮人肉的朱粲,还是后来的秦宗权腌人尸充军粮,都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吃人?他是妖怪么?”蒙蒙惊讶道。
“黄巢制造了三千巨碓同时开工,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而且是流水作业昼夜不辍。起义军将陈州百姓吃没了,又纵兵四掠,把河南数十州县吃个精光。”
有良第一次听到这么血腥残忍的历史,疑惑不解的问道:“教科书上不是说凡农民起义军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么?像陈胜吴广,李自成进京,太平天国等等。”
“还有秋收起义。”蒙蒙补充道。
陆晓机嘿嘿笑了两声:“历史上哪一次农民起义不是血流成河并且导致国家人口锐减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无非换了个人当皇帝坐天下而已,可遭殃的仍旧是老百姓。”
有良点点头:“俺终于明白佛崖寺石壁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首词的真正含义了。”
看来古墓主人就是黄巢这只千年大魇了,应该没错。
“您方才说《敦煌遗书》记载了黄巢被部将所杀,看来他还是死了,但不知死于何处。”有良问,心下暗道死了才可能成为千年老尸。
“黄巢没有死,《肃州报告》是为官方记载,但《敦煌残卷》的私人档案里,记录着黄巢起义军失败多年后,有人曾在蓟州见到过他。”
“蓟州是在哪儿?”有良问。
“春秋时的无终于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以后称蓟州,民国时期叫蓟县,紧挨着唐山地区的遵化市。”
“那不是清东陵的所在地么?”有良心中一动。
“据那儿不远,只得几十里而已。”
“记录中是怎么说的?”有良打破砂锅问到底。
“唐末蓟州有位总兵入独乐寺进香时遇一寺中老僧,两人相视良久,最后默默离开,这位将军不久便辞官带家眷返回江南老家,后来写下了这段经历,被收录在《敦煌残卷》之中。”
“老僧就是黄巢?”有良猜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