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神奇的汗青(1 / 2)

钢炳除去内裤,手摩挲着干瘪的阴囊,心中怅然不已,男人被阉割去势,乃是人生最痛苦之事。回想起六百年前,那时多少年轻人能以净身入宫为荣,再也不用担心抽丁为伍,战死异域沙场,家里人也可从此衣食无忧了。

他心中默默说道,嬷嬷但请放心,我钢炳以生命担保小活师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当今世上绝不会有任何人敢于欺负她。

想到这儿,他伸手亮出锋利如刃的长指甲,轻轻的划开阴囊皮,将汗青涂抹了进去,然后用医用胶布粘好。

钢炳晃动了下青花瓷瓶,裏面还有两滴左右的汗青,于是盖紧瓶塞,然后屁股一欠塞进了肛|门里。嬷嬷曾经说过,盛有汗青的瓷瓶需要放置于直肠内,以人体相应的温度来保存,这样才可以长久不变质。

唉,以后遇见有良的时候交给他,坦诚自己盗用了一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此刻胯|下一片清凉,感觉异常的舒适与惬意,他心满意足的打了个哈欠,怀抱着小活师进入了梦乡。

客家嬷嬷说的没错,犬伏师的肉身乃是尘世间难得一见的极品。普通汗尸分泌的汗青纯度有限,其中汗青素只有百分之四五十,其余的混合着汗液与水分。而犬伏师的则不同,不但纯度极高,而且是有良以“中阴吸尸大法”直接由双乳吸出来的,几乎全部都是汗青素,不含任何杂质,效用更是提高了数倍不止。

当钢炳一觉醒来时,已时近黄昏,竟然足足睡了七八个时辰。此刻不但神清气爽,而且感觉到原本空荡的胯|下有了些许肿胀,仿佛充实了许多。

小活师正坐在床上独自玩耍着,口中咿呀咿呀的学语。

低头望去,钢炳惊喜的发现原本干瘪的阴囊已经稍稍鼓起来了,轻轻的一探,裏面出现了两个硬核,约有红枣般大小,蛋蛋开始生长了……

他眼眶之中已然噙满了热泪,嬷嬷,你真是古往今来的旷世奇才啊。

“哈哈哈……”钢铁发出一阵长笑,口中说道,“走,小活师,我们去吃顿大餐。”

他抱着小活师走出旅馆,朝着西南方走了一小会儿,来到了动物园附近一家有名的桥香园餐馆。走入大堂后,挑了靠窗的位置坐下。

旁边的一桌,有三个道士正在吃过桥米线。其中老道士的身后,靠墙倚着一个扎紧的长方形包袱,这三人正是仙圣子和俩师侄儿玄机子与玄真子。

钢炳搭眼便看出,那包袱裏面裹着的是一柄沉重的宝剑。作为资深警察的职业敏感令其心中颇感奇怪,这都什么年代了,还随身携带着兵刃,那可是公安部门的管制刀具啊。

“师叔,咱们在江湖上也打探了数日,仍然没有无欲大师的任何消息,他也没回西山太华寺,会不会出事儿了?”玄机子疑惑的说道。

“还有嫦娥仙女也不见了……”玄真子眼神儿迷离,嘴裏自顾自的叨咕着。

仙圣子呵呵一笑:“师侄儿不必多虑,无欲大师德高望重,武功又奇高,单是他那佛门‘千手观音’绝学,江湖上就罕有敌手,怎么会出事儿呢?”

钢炳闻言心中一动,在八宝山废弃矿洞前的那个老和尚不就是使用的“千手观音”么?此人究竟是何来头,既然对古树姥姥的弟子有威胁,自己可就要留意了。

※※※

这时,有女服务员上前问道:“先生,您要吃点什么,我们桥香园的蒙自过桥米线可是非常有名的。”

“嗯,久闻过桥米线乃西南一绝,老夫就尝尝吧。”钢炳脱口而出。

“老夫?”那女服务员“咯咯”的笑起来了,“先生,您这么年轻,怎么自称‘老夫’,好像是香港武侠电影里头似的……”

仙圣子闻言抬起了脑袋,目光狐疑的直视过来。

钢炳自知说走嘴了,于是微微一笑,岔开了话题:“听说‘蒙自过桥米线’还有历史典故,可以说来听听吗?”

女服务员马上便开始了介绍,这是每天要重复说多遍的工作用语:“相传古时候,蒙自县城有一书生,人很聪明,但却不愿下苦功读书,他的妻子对此深感忧虑。一日,她对书生说,‘你终日游乐不思进取,难道就不想为妻儿争气么?’书生闻言深感羞愧,于是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每日三餐送饭。日久,书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消瘦,令妻子很是心疼。于是这一天,她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送早餐去书斋。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于汤中,妻子怒斥,速捞起肉片,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遂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倒在了南湖桥上。书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但以手捂汤罐却灼热烫手,大感奇怪,遂详问妻子制作始末,妻一一告知。良久,书生说,此膳可称作‘过桥米线’。不久,书生考取了举人,在当地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哈哈,有意思,人|妻当如此,乃平生一大幸事。”钢炳呵呵大笑,自己的蛋蛋又重新生长出来了,他的心情那是特别的好。

旁边桌上的仙圣子却不以为然,张口接过话头说道:“这不过是坊间不实传说而已,其实‘过桥米线’乃是清道光年间山西稷山知县,云南建水出身的进士李景椿所创。”

“愿闻其详。”钢铁有意的与其套近乎。

仙圣子侃侃道来:“清道光年间,建水东城外太史巷有个叫刘家庆的厨师,在鸡市街头处开了一家名为‘宝兴楼’的米线馆,生意寥寥。咸丰甲寅年的一天清早,有个举止文雅、衣着讲究的人来餐馆吃米线,特意要店家按照他的方法做出汤来配米线。首先取生猪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后盛于大碗中,淋上一羹匙熟猪油,并盖上数片地蕉叶子,然后再舀上一大勺滚烫的草芽鲜肉汤汆入碗中,另取一碗盛米线。店主人照此做好后,这位顾客先用筷子在碗中搅拌片刻,再将米线挑入汤碗中来吃。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桥街人,清道光乙未年进士。回乡后仿照京城人‘涮羊肉’的做法来吃米线,其味异常的鲜美。

店家很好奇,于是便问这种吃法叫什么。李景椿回答说,‘我从桥东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是吃“过桥的米线”。’自此,‘过桥米线’便逐渐流行开来,宝兴楼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

“哦,原来如此,想不到出家人对饮食也这么有研究,”钢炳啧啧赞道,“不知道长如何称呼?”

“贫道鸣凤山太和宫仙圣子,兄台尊姓大名,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仙圣子方才听钢炳自称“老夫”,因此冠以“兄台”以示尊重。

钢炳呵呵一笑:“老夫京城钢炳,江湖人称‘八宝山人’。”他心想既然要套这老道士的话,则必须要大吹法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