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飞头降(1 / 2)

“你头上的这根蓝色羽毛是从哪来的?”虚风冷冷的问道。

男孩儿双眸目光清澈,微笑着坦然相告:“那是当年我一个朋友身上的。”

“是一只名叫‘嘟嘟’的蓝紫金刚大鹦鹉么?”虚风追问。

男孩愕然道:“是啊,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孩儿,你说的‘当年’是什么意思?”虚风疑惑的目光紧紧的盯着他。

“七年前,嘟嘟被缅共人民军的鳌老抓去了,还拔了牠尾巴上的羽毛,后来被我给救走了。”男孩儿解释说。

“这根羽毛就是鳌老当年拔下来的么?”虚风明白了。

“嗯,我偷偷藏起来做纪念的,这些年一直都戴在头上。”男孩儿眼睛湿润了。

“你叫什么名字?”

“乃梭,”那男孩儿回答,转而上下打量着虚风道长,口中怯生生的问道,“阿叔,您见过嘟嘟?”

虚风点点头。

“嘟嘟在哪儿?我好想牠啊。”乃梭眼眶中闪动着热泪,急切的说着。

“牠在缅甸失踪了,你愿意帮助我去寻找吗?”虚风平静的望着这个诚实的男孩儿。

“我愿意。”乃梭毫不犹豫的回答着。

从乃梭的口中得知,他家住在泰缅老三国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区,是原国军第九十三师的后裔,姐姐名叫珊妮,姐夫绰号“雁城小子”,自己则离家在外做着贩卖山货之类的小生意。

“乃梭,你知道方才这两个和尚是哪座寺庙的么?”虚风切入正题。

乃梭摇摇头:“他俩说的缅语中夹带着泰国口音,应该不是本地人。”

“嗯……”虚风沉吟道,“船舱内还有多少僧人?”

“有七八个呢,还说今天夜里要在江口这裏捕鱼。”乃梭回忆着。

“和尚也捕鱼?”虚风颇觉愕然。

“没错,我听他们是这么说的,而且讲的都是清一色泰国话。”乃梭很是认真。

“乃梭,你听好了,这些和尚的行为十分怪异,与嘟嘟的失踪存在着某种关联。今晚我们就潜伏在岸边,看看他们究竟想要做什么,好么?”虚风思索着说道。

“好的,”乃梭点点头,遂问,“阿叔,你叫什么?”

“就叫我虚风道长好了。”

“原来您也是出家人啊。”乃梭鼻子嗅嗅,心想中国的生活条件好,连道长都搽香水。

是夜,农历十五,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悬。

虚风与乃梭静静的潜伏在江边的草丛中,四下里虫鸣之声不断,江水汨汨流淌,小镇上的人们已经睡下了,偶尔闻见几声狗吠。

约莫子时初,渔船上的油灯亮了。须臾,那些僧人自船舱内鱼贯而出,手中拿着一些古怪的器皿默默的列队站在船边上,面对着大江。

“他们也不像是在捕鱼呀?”乃梭小声的说道。

虚风默默的点点头,示意他不要吭声,目光则紧紧的盯着那些人,看看其究竟在搞什么鬼。

※※※

据佛典记载,自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僧衣的颜色便不尽相同,有赤色、黄色以及青黑蓝色之别。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僧衣其实都是赤、黄二色,所谓“青黑蓝”,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的缅甸、泰国、老挝、印度、尼泊尔以及斯里兰卡诸国的僧衣都是黄色,仅有颜色深浅的不同。中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为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侣的袈裟,大衣为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中原僧众在袈裟裏面另穿一套常服,这种常服是以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而成。明代皇帝曾作出过规定,修禅僧人的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则是黑色。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法师重兴后,一般僧人的常服均为黄色。

中原佛教大都是青庙禅宗,一般着青衣,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与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以高僧紫色衣、绯衣。

据佛教典制,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五条布缝制的小衣,中原俗称“五衣”,是用于打扫劳作时穿的;七条布缝制的中衣,名为“七衣”,是平时穿的;以九条布乃至二十五条布缝制的大衣,为“祖衣”,是礼服,出门或拜见尊长时所穿。三衣总称为“袈裟”,佛制规定僧人必须穿染色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杂色,即“袈裟色”。

缅甸佛教徒特别忌讳穿黑衣,因为在其古代曾有一种穿黑衣的邪教僧人,行事诡异,专做伤天害理的非法勾当,后来被严厉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