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逸在困境中听潭剑涛说张川秀有病重,一面脱衣一面狂奔去见他,给他钱治病,他本人性格中宽厚仁义的一面,显然并未消褪多少。在之前他杀范德成,欺骗赵乾捷的行为映衬下,很明显他并没有放弃自己以前的行为方式,他只是给自己划定了新的善恶准则。
建康大会在王天逸逐步受到重用的情况下打开帷幕,锦袍队成立,好戏逐渐上演。锦袍队特训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再次想起《士兵突击》,刘定强,秦盾和赵爵锡三个人的性格各有妙处,刘定强的傲气天真,在这一部分被写得入木三分,最终这样一个小角色死得惊心动魄,惨烈之处不亚于那些纵横捭阖的大人物们的结局,尤其是对泰盾和赵爵易两人而言。这两个人本来大有可期待之处,可惜作者匆匆结尾基本把这一块给忽略了,非常可惜。
围绕着在文中重要性堪比核武器的章高蝉的出现,倾国美女翠袖和小书童祺安开始积极地活跃起来。慕容大公子在点评慕容秋水不受翠袖美色|诱惑时的一句话,初步显露出他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过我觉得慕容秋水对翠袖的使用有点浪费,他手中有这样一张好牌,就应该把她的地位尽可能地抬同,让她在众位高手眼中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及、需要竭力全力才能博取其欢心的绝代佳人,而不是连一个王天逸都能称为“家妓”的角色。事实上,翠袖的魅力也只在那些性格比较薄弱的人物,如章高蝉和霍无痕身上发挥了一定作用,而那些实际上掌握着江湖大权的人们,几乎都对她扮演的角色十分清楚,从而深怀戒心。丁三当了她的入幕之宾,可是明显事后并无挂怀,唐博对她显然也有些心动(丁三睡了翠袖以后他的表现明显失常),却表现得更加刻意地远离。
不过除了对翠袖的使用这一点以外,慕容秋水在第二部里的表现要比第一部强得多,大约是这一部裏面他的正面描写甚少,有了足够的留白以后,比较容易烘托出多智近妖高深莫测的气度来。尤其有了慕容成的拼搏竞争作为对比:慕容成越是积极,越是显得慕容秋水举重若轻。慕容成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几个穷困潦倒的小武师赤手拼斗来锻炼自己的斗志,实在与他所处的境地不相符。我总觉得看到这一幕的人,大约很难起敬意。他斗酒激章高蝉下场比武那一段,倒还算得体。总的来说慕容成在这一章的表现可圈可点,水涨船高地推动了慕容秋水的行情,如果将慕容成写成个霍少帮主的角色,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章高蝉的表现在建康大会期间真是处处出人意料,他被翠袖的美色所惑,又被夫人若若的丫环翠袖痛骂而羞愧;他不能拒绝丁玉展送上门来的荣誉而被迫签下协议,却又因为千里鸿的压力而毁约杀人。王天逸处心积虑造成的一次比武和一次刺杀中,他的武功越是仿若天人,他在武功之处的行事越是幼稚软弱,在我看过的所有武侠小说中,再也没有哪个人物能将武功与心智分离得如此厉害,天真得如此无耻了。因此他败亡的命运几乎被注定。
千里鸿利用他对妻儿的爱说服他杀了秦明月,从而将这一支绝世利刃重新握回自己手上;但最终,也因此而眼睁睁地看着他为救妻儿而身亡。我觉得王天逸以若若母子要挟章高蝉就死,并在他们死后告诉丁玉展自己无论如何都会杀了若若母子一事,倒也无可厚非。在他此时的观念中,只有对自己有恩义的人,才是他需要报答的对象,然而章高蝉明显对他并无恩义,彼此结纳不过是为了一些很现实的理由。高柳若虽然看起来是个无辜的人,然而如果她不是章高蝉的妻子高明月的女儿,可能很早以前,就会因为重病而死,因此毫无疑问她也是江湖圈中的人,她的生死荣辱,必将与夫、父的成败结为一体,她并非无辜,她的死并不为冤。章高蝉一家的身亡中,祺安扮演了相当重要而不光彩的角色,然而他从一个骄横的待儿变成贪得无厌的叛徒过程中,却是王天逸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翠环这个角色,她的出场凶悍泼辣,实在难以引起人的好感,辱骂章高蝉一幕中,更是胆色惊人。作者乍将她与王天逸拉到一块时,估计读者无不翻了个白眼,这一段感情中有诸多留白,不过细想起来,倒也水到渠成。王天逸在此阶段,自诩是个纯忠之人,因此翠环倾诉自己为若若小姐出头的心意时,他有些钦佩是理所当然。当然最重要的是翠环对王天逸产生好感,主动示爱,并锲而不舍,而王天逸这个人,在感情上是个相当被动而且很难拒绝别人好意的。这一点在他的第一场暗恋中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他本来对沈凝竹大小姐并没有什么好感,可是沈凝竹给他缝了下衣服包了下伤口以后他就马上动心。王天逸一生中,对他付出关爱的人只要没有严重伤害他的行径,几乎都能令他念念不忘,因此这段爱情的展开,实在也很顺理成章。然而正是因为翠翠的纯忠,最终她选择了在成婚前以死向章高蝉示警。
在与章高蝉有关的这几条线索上,因果,报应,成败,浑然一体,不由得王天逸不咽下这苦涩之极的结果,可见作者下笔之前,是经过很仔细的考量与布局的。
建康大会上风波四起,王天逸与凶僧胡不斩合力试探章高蝉的精妙布局后,续以令人啼笑皆非的霍少帮主画画,刘三元舞剑;精心布置的刺杀章高蝉之后,是突如其来地王天逸失手遇袭被人莫名其妙地打破头……情节的种种峰回路转,都绝对令人难以预料,作者在安排这样的情节时得心应手,实在畅快。铁血争斗写得顺畅,偶尔的诙谐之处也点缀得自然,比如王天逸被打破头的晚上,得知唐博来访,大惊失色地再在伤口上磕出血来,让随从告诉唐博自己晕厥不醒那一段,尽管主角倒霉到极点,依然令人解颐。当然也有败笔,慕容成买渔饵那段,作者在尽力搞笑,但搞得很刻意。
总觉得第二卷的主要精彩处微妙处,都是纠葛在章高蝉一家与慕容一家身上,王天逸本人,以及长乐帮的拼斗,反而略有逊色。这也是作者的定位导致的问题,因为在这一部分裏面,王天逸还没能进入决策层,他的种种表现都局限于别人对他的定位,所以逊色在所难免。
因此就不得不说在第二卷匆匆结束是件很让人可惜的事情了,風采逼人的胡不斩在试探章高蝉一战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杨昆凌寒鈎的密谋突如其来又匆匆结束。我很困惑为什么凌寒鈎会认为王天逸会帮助自己和杨昆复雠,他应该很清楚王天逸只忠于易老的使命,而与丁三又是好友。而杨昆之前与丁三的一番对话又过于温馨,后面的转变实在有点生硬。当然这几章生硬的地方处处可见,王天逸重投长乐帮是其中最大的一处。
我很困惑于丁三既然已经听到了王天逸是易老的人,他后来苏醒后竟对此事报以缄默,加上陶大伟夜影,知道王天逸夜莺身分的人还真不少。因此实在难以想象霍帮主对此事不知情。我是觉得霍帮主自知大乱后长乐帮势力衰疲,需要借助王天逸的声威能力来支撑帮中霸业,因此才伪作不知。这一点埋下无数可能的情节发展,就此断了实在可惜。
就作者的说法,是第一卷埋葬了仁义,第二卷终结了忠孝,因此第三卷魂无所归,力无所继。我却觉得第二卷中忠孝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挑战,易老的败亡与王天逸没有什么关系,他几乎也没有真正地伤害过对他有恩义的人。道德的底线还遥遥在望,并不曾触及。我个人倒是觉得,如果作者如他原先计划的那样写下一部王天逸成为黑道枭雄的故事,其实才是把当年他横在梢夫脖子上那一剑,往下割得更深了一些。他是否会为了权势名利而牺牲真正的无辜者,而放弃或出卖真正对他有恩义无伤害的人?
不过这裏面临着一个相当大的困境,如果他将厚黑进行到底而成功,多少不是作者真正希望写的结局;如果失败,那么警世说教的意味未免太浓;如果他因为坚持一点良知而成功,似乎太过理想,也许都不能用来说服作者本人;如果因为坚持一点良知而失败——这也许是最容易被写到的结局,但是中国社会现在太缺少超越功利层面的对成功的认可,灵魂的救赎很难说服读者尤其是网络读者相信这对王天逸来说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或许这才是作者畏手不前的原因?
其实,从作者的结文自述来看,我个人是觉得他有点过于着相了。借用杨昆和丁三对大侠的剖析,我也认为小说有四种状况:有一种小说,作者与读者都不相信有什么意义,大家就是写着看着玩;有一种是作者呼天喊地相信自己在写一部穷尽人性的大作,而读者看得无动于衷;有一种是作者和读者都很严肃地相信这是一部意义深妙的作品;还有一种——我觉得最佳状况,是作者下笔时并不去想有无精义,而读者能从中领悟很多。
在这种意义上而言,我觉得作者实在没必要纠缠于第三卷有魂无魂,只要他能在第三卷中维持第二卷编写故事的水准,并且把第二卷结尾草率的地方好好修改下,就会是近年来少有的武侠妙文。缺月梧桐并没有引入什么新奇的概念而能写出一个精彩好看的故事,是很难得的能力。尤其在网文中,网文中太多靠发掘新题材走红的作者了,然而题材总会老旧。
我还是相当希望作者能写第三卷的,并认为第三卷大有可突破的余地。当然作为一个看盗贴的人,作者写与不写,写多少实在没我啰唆的余地。不过我觉得以作者每周甚至每旬更新一次的速度看来,我觉得他给杂志写小说比在起点写vip更合适,因此向几个熟悉的武侠杂志的编辑推荐了一下。既然是推荐就要诚心一点,因此写了这篇乱七八糟的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