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都是蒙古人的责任(2 / 2)

今天他说的主题是,蒙古人就没有责任?

他在茶楼用了大量的所谓‘证据’,就差明说是蒙古人在搞宋人财富。

因为现在金国国力衰弱,蒙古崛起,那么蒙古人崛起的的财力哪来的?

一个帝国的强大,军队的勇猛,没有足够的军饷的强大的军备,能这么强吗?

这套说法在茶楼很受欢迎,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听的津津有味,当然,富人财富被收割关百姓们屁事,大伙还是喜闻乐见,但临安城的富人们不高兴了,原来都是境外蒙古人在搞鬼。

今天曹友谅上午讲完后,便忽忽离开,没多久就来到皇城司下属锦衣卫临安县卫所。

门口守卫的锦衣卫都和他相熟,老远就叫了起来。

“曹三郎。”

“嘿,刘押官。”

双方打了个招呼,说了几句话,曹友谅便进了锦衣卫,里面有好几个书生模样的人已经在他之前进来了,大伙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

锦衣卫一名都头正在和众人说话,房间里有些吵闹。

有个书生道,我都是按照剧本来说的,不过说到陛下丈量田地是对的,茶楼里有人向我扔东西,我差点和他打起来了。

那都头脸色严肃的问:“可知道是谁?”

“城东的富户刘大官人的小儿子,他家里田多呢,肯定不乐意。”那书生叫道。

“行,他敢向你扔东西,你放心,下午老子就让皇城司好好教训他,狗东西,这是反对朝廷政策,反对陛下旨意了?”都头恶狠狠的放下狠话,那书生听的极满意。

这时都头从桌上拿了串铜钱:“这是今天的,三百文。”

“多谢刘都头喽。”那书生高高兴兴背起三百文铜钱走出锦衣卫。

这些人都是和曹友谅一样,帮锦衣卫在各茶楼说书,每天三百文。

只要说一上午,一个月能拿九贯钱,而且只发铜钱,这工资在现在算是相当高了。

不过曹友谅时间不多,每个月会讲十次左右。

刘都头和他也很熟,上来先打了招呼,给了他三百文。

曹友谅拿着钱出门,路上还在琢磨官家为何要这么干?

据他所知,不但京师有说书人,全国各重要州府都有,全部是皇城司下属锦衣卫在负责发钱,每个月要花好多钱呢。

每次领钱还要他们签字画押,上个月还有皇城司的人上门询问,他有没有拿到每次三百文钱,锦衣卫有没有克扣。

但曹友谅能看出来,官家这么一番宣传之后,临安城的百姓,现在又多了个爱好,就是去茶楼听说书。

看来官家对蒙古人很重视,防备蒙古人呢。

他想到今天自己说的主题,都是锦衣卫给的稿子,明显要带动百姓仇视蒙古人的情绪。

他不由想到,下次科举,很可能就会考这个?

曹友谅走到半路,买了只鸡回家,发现临安城的鸡现在涨到九十文。

最近物价是越来越贵了,好像老百姓都比较有钱。

应该是会子值钱了,大伙消费力上来了?

曹友谅带着鸡刚回到家门口,砰,就看到大门开了,有人冲了出来。

他眼急手快,一把抓住。

却是大哥曹友闻才十岁的儿子曹墀。

“去哪?”曹友谅抓着他叫道:“今天不上课吗?”

曹墀手上拿着东西,用力甩了下,没甩掉,只好道:“上午提前下课了。”

“我要上街宣传呢。”

曹友谅便问:“今天宣传啥?”

“降税免税,有利百姓。”

“要降税了?”曹友谅听的一愣,现在外面都在传,皇帝丈量粮田后,要收重税,怎么现在要降税,还要免税?

那估计以后说书的内容也要有免税之事?

就他一愣之际,曹墀用力再甩,直接把他甩开,噔噔噔,迈着步子跑走了。

没一会,曹墀在一个街口和几个少年碰头。

“李庭芝。”

“曹墀”

对面领头少年是比他还小的李庭芝。

双方相互打了个招呼,然后开始沿着主街小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

“陛下新政,免税降税,田少的百姓有福了。”

“开国首次,历史罕有,大宋免税了。”

“陛下圣明,千古明君,为民免税。”

少年们沿着街西跑到街东,然后在街口处发现另一条过来的其余几个少年,双方还笑骂了几句,然后又分开。

众少年大概跑了有半个小时,叫的喉咙都快哑了,路上不时有人拉住他们,问免什么税。

少年们则摇头,不知道,等朝廷新政策。

这些少年经常在临安街头跑来跑去叫唤着,现在临安城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就是风向标,一旦叫了什么,朝廷基本就要干什么。

也有其他少年曾经试着胡乱叫喊,差点腿都被打断。

能在街上叫喊的少年,都有统一的衣服,是出自临安太学的少年班学生。

这少年班是皇帝登基后成立,专门从心腹官将中挑选年轻子侄免费学习,有统一的太学生服。

他们在街上叫起来,基本就代表着朝廷后面的新政策。

而这次叫的免税的事,着实震惊了临安城的各路人马。

跑了半个小时后,曹墀等几个人累的半死,慢慢吞吞来到一家酒楼。

这是秦卓在临安城诸多酒楼的一家。

门口有人看到他们早就叫了起来:“小官人们来啦,上菜。”

几个少年在里面饱吃了一顿,临走的时候,每人又拿到十文钱,开开心心的回家。